行政院長卓榮泰終於召集金管會、財政部與中央銀行,為最近首購族的「房貸荒」亂象解套,宣布自 9 月 1 日起,銀行在受理無自用住宅的民眾申辦新青安貸款時,不再受銀行法第 72 條之 2 所謂「不動產天條」的限制。卓揆的這項舉措雖然動作慢了一點,但總算是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為什麼最近會發生房屋自用的購屋者卻借不到錢,甚至導致買房想自住的人違約斷頭的亂象?這要回朔到 2023 年 8 月,台灣因近年來經濟成長熱絡,台商資金回流,帶動房價快速上漲,引發民怨,因此政府推出「青安貸款精進方案」,也就是俗稱的「新青安」,來幫助年輕人完成購屋的願景。
現正最夯:快訊》柯文哲7000萬交保 黃國昌:擔心柯不接受高交保金
但是,新青安推出後,引發新一波的購屋潮,除了自住客外,不少房地產投資客也紛紛搶進,因此進一步推升房價,衍生輿論許多對新青安的負面評價。於是,央行才在 2024 年 6 月,急急忙忙推出所謂的第六波打炒房政策,對房地產貸款進行信用管制,限制六都及新竹縣市的自然人第二戶購屋貸款上限為六成,緊接著又在 2024 年 9 月,繼續推出第七波打炒房政策,將自然人第二戶的貸款上限由六成降至五成,法人購屋及自然人第三戶的貸款成數下修到三成,而且全國適用,終於讓房市開始降溫,停止飆漲。
由於今年開始進入新青安政策推出後的交屋潮,因此在央行鐵腕限貸的此刻,卻是大批首購族面臨交屋的時節,銀行一方面面臨央行盯哨的壓力,不能讓不動產的貸款超過水位,另一方面銀行在放款資金吃緊的狀況下,本來就不喜歡配合政策做這種低利貸款。於是,市場上屢屢傳出銀行不肯放貸,或是故意拖延放款核貸的時間,導致自住族、首購族借不到錢的消息頻傳,激起民怨。
平心而論,新青安本身是個好政策,它可以協助有購屋能力,也有購屋意願的民眾,跨越買房自備款的障礙,減輕買房的負擔,解決一部分居住正義的問題(另一部分要靠社會住宅與租金補貼),之所以會造成前後兩波的社會亂象(炒房熱和房貸荒),基本上就是肇因於央行的金融政策失能。
簡單來說,央行的房貸信用管制政策進退失據,對市場溫度反應遲鈍,所以「該緊的時候鬆,該鬆的時候緊」,才會造成市場的動盪不安。央行對台灣房地產的生態不可能陌生,當大量熱錢湧入,又有補貼首購買房政策的推出,這時央行就應該要有警覺,實施相關的配套,畢竟市場資金水位的掌握,央行比誰都清楚。
因新青安的政策補助目標是無自用住宅的民眾,所以央行的第六波、第七波針對多屋族的限貸令,若能和新青安同步,甚至更早推出,作為新青安政策的配套,就能讓政府在幫助首購青年買房的同時,也能緩衝炒房現象的出現,若沒有前一波的炒房熱潮,就不會有後續因交屋潮而導致的房貸荒了。而房貸荒出現之後,央行就應該要主動協調解決,根本不該等到院長出面。從房貸利率到匯率,央行的動作始終慢半拍,也許川普口中的「Mr. Too Late」,有比聯準會主席鮑爾(Powell)更貼切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