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過去,美國最後一次轟炸日本城市的傷痕依然存在。無論是在倖存者的皮膚上、佛教寺廟的雕像上,亦或是在那些失去親人的心中。
1945年8月14日至15日夜間,近 90 架美國 B—29 轟炸機向日本熊谷投下約 6,000噸的凝固汽油彈,造成的火災高達 800~1,200攝氏度,至少造成 260人死亡,3,000人受傷,這座擁有 47,000人口的城市幾乎 75%的居住地成為廢墟。
精選報導:「這機」現身美日韓軍演 北韓壓力大! 忌憚 「延伸威懾」 金正恩加速倒向俄
據美國《CNN》報導,在裕仁天皇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廣播發出前不到 12小時,最後一架美國轟炸機離開了熊谷上空。現居熊谷的米田和美(Kazumi Yoneda)在轟炸當天出生。她於2020年出版了詩集《我出生的那一天》,並在其中寫道:「我出生的那天,烈焰吞噬了整座城市。」
美國《紐約先驅論壇報》記者荷馬.比加特回憶道,當時他乘坐的,正是最後一架襲擊熊谷的 B—29 轟炸機。比加特表示,這次轟炸是美國指揮官向機組人員解釋的「最後一擊」。他們被告知要對熊谷這個「可憐的小城市」展開攻擊,因其擁有重要的軍事目標。
北條一惠(Kazuko Hojo)在轟炸時,年僅七歲,她與家人逃到鐵路路堤,躲避「如雨般落下的」燃燒彈。她回憶起那晚的恐怖,並分享了她對那場災難的深刻記憶。
如今,熊谷已變成一座擁有近 20萬人口的城市,距東京僅一個多小時的火車車程。然而,在這裡仍有許多紀念空襲的場所,包括關城寺佛教寺廟,寺廟外的一棵日本榆樹在1945年8月14日的火災中被燒焦,但周圍長出了新木材。79歲的住持岡安哲介紹了一尊受損的弘法大師雕像,這是寺廟中唯一倖存的神聖雕像。
岡安回憶起,父親當年冒著生命危險將這尊雕像救出,並表示,這座雕像是熊谷空襲的活見證。雖然違背父親的意願讓他感到難過,但他決定讓公眾了解這段歷史,以促進對和平的理解。
隨著時間的推移,熊谷的倖存者們開始反思戰爭的意義。米田和美提到,雖然她的城市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但她也開始理解那些帶來痛苦的美國軍人同樣承受著自己的痛苦。她說:「人心是複雜的。」
在熊谷,許多倖存者對美國並沒有敵意。熊谷市立圖書館館長大井典弘表示,這場悲劇純屬偶然,並指出如果當時日本早些投降,戰爭就可能發生在其他地方。
藤野進(Susumu Fujino)是1945年熊谷空襲的倖存者之一。他在轟炸夜晚受傷,至今仍居住在當地。他現在在自己的花園中種植象徵和平的花卉,並希望保護這些即將滅絕的植物。

熊谷市一座由北村清望創作的和平雕像。 圖:翻攝自X帳號@kenichi0084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