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防長辛格日前在上合峰會與中國防長會晤時,當著對方面提「中印邊境永久劃界」,拋出「四步走」計畫,從脫離接觸、緩和局勢、建立信任到永久劃界,引發關注。《觀察者網》指出,辛格此舉與先前拒簽上合聯合聲明、態度強硬形成鮮明對比,被部分輿論解讀為「十年來首次低頭」。但深入觀察,新德里此番動作並非單純示好,而是戰略壓力下的調整與緩兵之計。
據報導,辛格提出的「四步走」僅聚焦在衝突頻仍的西段邊界,如加勒萬河谷,對於中國主張擁有主權的藏南地區(印度稱「阿魯納恰爾邦」)則刻意迴避。這種「西線求穩、東線裝傻」的選擇性談判策略,正反映印度當前「中巴夾擊」下的雙線困境。
持續更新:伊朗又大勝了?繼宣傳擊落美B-2、以F-35 又稱打下「摩薩德專用」飛機
《兵器世界觀》分別在三個層面上分析印度此舉。軍事上,印軍在中印邊境部署近 5 萬兵力,據印度陸軍報告顯示,高原非戰鬥減員率達 15 %,長期對峙導致補給、凍傷等問題層出不窮;同時在印巴邊境也壓力沉重。2023 年 5 月,巴基斯坦空軍以中國升級版「枭龍」戰機擊落印軍無人機,6:0 的戰績重創印度士氣。若繼續與中巴雙線對抗,印度顯然無力承擔。

經濟上,美印關係自川普重返白宮後日益緊張,美方揮舞關稅大棒,對印度鋼鐵與汽車零件施壓,7 月 9 日的談判大限恐將談崩。在此情況下,莫迪政府急需對中釋出善意,維持進口命脈——目前中國手機、機械與化工產品占印度進口總量約 15 %,遠高於美方。
而在印度國內,印度失業率創 45 年新高,經濟增速跌破 5 %,農民抗議不斷延燒。透過外交操作製造「突破」假象,成為莫迪轉移內部壓力的工具。然印度國防部報告仍將中國列為「頭號安全威脅」,陸軍參謀長更放話「已為兩線作戰做好準備」,矛盾立場暴露出新德里對內對外政策混亂。
印度主張「麥克馬洪線」為國界,甚至提出以中國實控的阿克賽欽換取藏南,中國輿論斥之為「用空氣換黃金」的荒謬邏輯。《觀察者網》指出,中方近期以「魔法打敗魔法」應對,學者高志凱在印媒提出「恒河歷史線」概念,反諷印方濫用殖民地圖的談判套路。中方此舉並非真正主張領土,而是以對等手法戳破印方話語霸權。

儘管印度拋出談判姿態,中方通稿對「永久劃界」並無明確回應,僅強調「妥善處理分歧」為前提。同時,中國防長與巴基斯坦防長在青島會晤並強調深化合作,對印度則採「不拒絕、不著急」姿態應對。
中印邊境的實力差距已日益擴大:中國延伸青藏鐵路支線至亞東,邊防營房配備地暖,印方公路工程卻 20 年未完工;解放軍列裝高原專用無人機,印軍仍依賴進口老舊設備。此外,中國透過上合組織、金磚機制深化與南亞國家合作,印度「地區霸主」角色日漸孤立。
中國媒體批評;辛格此番訪華前後言行矛盾,其顧問放話「對中毫無信任」,本人卻當面提「重建互信」,印媒一邊渲染「中國威脅」,一邊又期待中方讓步,暴露莫迪政府在民粹與務實間的矛盾掙扎。

《觀察者網》最後評論指出,中國不急於劃界,因為「時間站在中國這邊」。莫迪若繼續沉迷「麥克馬洪線」幻覺,只會讓印度戰略選項愈發受限。正如一位印度前外交官所言:「新德里必須認清,中國不會為印度的民粹主義買單。」
辛格的出訪並未讓中國媒體筆下留情,中印邊界的問題陷入僵局,印巴關係又是歷史最差,印度下一步外交動作牽動印太區域的平衡。

中印邊界問題示意圖 圖:翻攝自 騰訊網

辛格提「中印邊境永久劃界」,拋出所謂「四步走」計畫。 圖:翻攝自 CCTV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