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人員的專業與耐心,是醫療體系運作能否順暢的基石。她們身處醫療體系的第一線,長期承擔著沉重的責任與壓力,為病人的健康與生命付出無數時間與心力。如果讓她們在匿名謾罵的惡夢陰影下工作,不僅會削弱團隊士氣,更可能導致優秀人才的流失。令人遺憾的是,近年來一些匿名社群平台(例如:「靠北護理師」等)的貼文內容往往欠缺事實基礎,充斥個人情緒與偏見,已淪為散播惡意指控與侮辱的溫床。這種情況不僅傷害了護理人員的名譽與人格權,也侵蝕了醫護病關係的信任基礎,更間接衝擊著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因此,守護第一線的護理人員,並不只是對個別護理人員的關懷,更是我們對社會所應盡的責任。

匿名中傷的寒意

護理人員在匿名平台上的被點名,所承受的衝擊,就像德州冰風暴的寒流,會凍得讓人說不出話來。更精確地說,是荒謬到不知從何說起。根據台灣護理學會2023年的調查報告,有32%的受訪護理師表示曾因網路不實言論感到嚴重焦慮或憂鬱;另有18%表示因此影響到專業判斷與工作投入。當惡意言論在社群間風傳,即便事後證明不實,傷害卻是早已造成。更嚴重的是,這種氛圍會在醫療團隊內部種下猜疑,動搖合作基礎,也間接影響病人安全的保障。

情緒抒發與惡意攻擊的界線

我們可以理解護理人員在高壓環境中,需要情緒釋放的出口與心理健康的支持系統。然而,當這種抒發發聲在缺乏完善審核機制的匿名平台上,就像用擴音器把未經查證的偏見放大,不但無助於問題解決,反而可能引發更多衝突與誤解。更令人遺憾的是,部分參與者、受益者們並不在乎事情的真相,這也讓辯論與事實澄清有時候會變得徒勞無功。

法律責任不容忽視

在現行法律下,任何公開發表的言論,即便出發點是討論或抱怨,只要涉及人身攻擊、未經查證的指控,或影射特定個人,都可能觸犯法律。例如:《刑法》第309條、第310條分別規範了公然侮辱罪與誹謗罪;而《民法》第195條則保障人格權,受害者可提起民事賠償。2022年,就有某醫院護理師因在匿名平台遭惡意影射涉入醫療疏失且處理態度惡劣,而提起刑事與民事訴訟。法院審理後認定該言論未經查證,已足以損害名譽,最終判決言論者須公開在原平台道歉,並賠償新台幣15萬元。這起案例提醒我們「匿名不等於免責」,匿名發言並不能規避法律責任,反而可能帶來沉重的代價。

為白衣天使打造安全的發聲空間

為了要真正守護護理人員,我們不能只是讓她們「能說話」,而是要讓她們「在法律安全範圍內放心說話」。這需要兩方面的努力:

一、建立安全的內部情緒抒發與申訴管道

醫院與護理團體應提供心理諮商與壓力釋放機制,並確保匿名性與保密性;內部申訴平台可由第三方公正管理,避免直接暴露於單位同仁或管理階層的壓力下。

二、提升法律風險意識

定期舉辦法律教育訓練課程,明確說明哪些表述安全、哪些需要查證、哪些可能觸法;提供相關的法律諮詢與支援,確保護理人員面對公然侮辱或誹謗時能及時採取有效行動。

社會與平台業者的責任

除了醫療體系的內部努力,社會與網路平台業者也應承擔責任。首先,社會公眾應避免輕信未經查證的內容,並培養媒體識讀的能力;其次,平台業者應落實舉報與下架機制,對涉及誹謗與人身攻擊的內容快速處理,並配合司法機關追查匿名違法者的法律責任。在美國與歐盟,多數社群平台已在法律的制約下強化內容管理。台灣理應參考並納入於《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的立法方向,明定社群平台業者的責任範疇,並規範下架的機制與時限。

最後,要再強調的是,「匿名不等於免責」,匿名社群平台更不應成為情緒謾罵與誹謗的溫床。筆者盼望社會公眾不要輕信缺乏查證的內容,要有媒體識讀與思辨能力,也呼籲醫院管理階層、護理專業團體、與平台業者等相關單位應該要共同建立制度,讓護理人員有安全的情緒出口,也有法律保障的發聲環境。唯有透過理性、事實與相互尊重,才能讓護理人員安心工作、病人獲得優質照護,社會也才能聽見真誠而不被匿名謾罵與法律糾紛淹沒的聲音。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