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家長正面臨一個奇怪的現象──不是幼兒園學位不足,而是園所一間間關門,官方數據顯示,一年之間,全國少了兩萬多所幼兒園;原因表面上是生育率下滑,實際上是年輕家庭不敢生、高房價、職場性別歧視、教育競爭以及醫療負擔,早已蓋過育兒補貼的誘因,孩子沒出生,學校自然關門,這不是一個產業的衰退,而是人口結構崩塌與社會壓力失控的現象。

同一時間,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在「開除風暴」中被推下舞台,這位曾被官方塑造成「武術外交」與宗教文化代表的人物,如今成了統戰的棄子,少林寺一直是中國對外的形象工程之一,但是在權力邏輯下,宗教與文化從來不是自主實體,而是隨時可被利用、隨時丟棄的政治工具。

再看遼寧公安廳原副廳長收受「東北前首富」賄賂落馬的新聞,所謂中國的反腐運動,往往不是純粹的清廉工程,而是權力再分配的手段,一旦失去靠山,過去的利益往來就會成為致命證據。

三件事看似毫不相干,實則勾勒出同一條裂縫:基層的家庭在高房價與生活壓力下不敢生育,人口結構日益惡化;中層的文化與宗教機構失去獨立性,淪為徹底政治化的工具;而上層則陷於權力鬥爭之中,連最親近的親信也可能在瞬間被拋棄。

這種「全域不安全感」從上到下,就像裂縫一樣延伸──裂在經濟,裂在社會,裂進制度深處;對中國而言,這是全面失穩的前兆,然而對台灣而言,反倒是鄰國社會運作的真實現象,這種權力至上的體制,安全感從來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需要制度與社會信任共同守住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