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多架陣風戰機遭到中國的殲-10CE 戰機與霹靂-15E 導彈及落後,印度政府近日宣稱,在交界地區進行了「歷來最大規模」的反毛主義(Naxalite)軍事行動,歷時 21 天,擊斃 31 名疑似毛派武裝分子。印度內政部長阿米特・夏哈(Amit Shah)形容此舉為「歷史性突破」,並強調此次行動未造成任何印方安全部隊傷亡。

印度總理莫迪亦在社群媒體 X 上發文,稱此舉象徵政府「剷除毛主義的行動正走在正確方向上」,並強調官方將持續努力讓受叛亂影響地區「與主流發展接軌」。根據印度內政部統計,2024 年毛主義相關暴力事件已較 2010 年減少逾八成,顯示軍事掃蕩策略獲得短期成效。

當前熱搜:被陣風戰機遭擊落嚇到!印尼本想花81億美元買42架 國會要「重新審查」

恰蒂斯加爾(Chhattisgarh)與特倫甘納(Telangana)是印度落後地區,長期受到毛主義叛亂份子侵害。 圖:翻攝自地圖

不過,外界對此次行動背後的合法性與人權影響提出嚴重疑慮。毛主義叛亂份子起源自 1967 年西孟加拉邦的那薩爾巴里村(Naxalbari),其信仰中國毛澤東式階級革命,長期活躍於印度東部與中部的偏遠部落地區,主張推翻現行制度,建立無階級社會。印度政府則長年將其列為國內恐怖主義主體,並以「極左叛亂」為名展開多波軍事清剿。

此次行動,根據內政部資料,總計摧毀 214 處毛派藏匿據點與地下碉堡,並查獲數百件爆裂物。惟當局未詳列被擊斃人員身分,亦未公開衝突過程,使部分人權觀察團體質疑此舉是否涉及「超額使用武力」與「濫用武裝管制區政策」。

印度左翼評論界人士指出,雖然毛派勢力多年來確實對民間與軍警構成威脅,但中央政府對於相關地區的治理常採懲罰性軍事策略,忽略當地長年貧困、族群疏離與基礎建設不足問題,導致反抗情緒反覆循環。

印度毛派的武裝鬥爭不只是意識形態的對抗,更是印度長期區域發展不均的結果。 圖:翻攝自激流網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 ) 過去報導,許多居住在毛派控制地區的村民常受雙重夾殺:一方面被游擊隊要求提供糧食與稅賦,若不服從即遭威脅、綁架甚至酷刑;另一方面,若配合毛派,則可能遭到政府軍指控為同情者,被捕甚至處決。有恰蒂斯加爾地區居民曾表示,政府清剿行動有時反而加劇當地人道困境,讓「平民成為雙方武力對峙的最大受害者」。

事實上,就在今年 2 月,印度安全部隊也曾與毛派爆發激烈交火,造成 31 名疑似武裝分子與 2 名警察死亡。2021 年則曾發生 22 名安全部隊人員在一次戰鬥中陣亡的慘劇,顯示該地區衝突烈度仍居高不下。

儘管印度中央政府聲稱將以發展政策結合軍事手段「根除叛亂」,但若缺乏對當地社會結構、經濟不平等與族群訴求的深入改革,掃蕩行動恐只是一時壓制,難以從根源上平息動盪。而在「成功擊斃 31 名叛軍」的耀眼數字背後,當地基層民眾仍被困於國家暴力與革命殘局之間,遲遲未能脫離長期的恐懼與失聲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