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於 7 月 31 日發布行政命令,宣布對數十個貿易夥伴的進口商品課徵 10% 至 41% 不等的關稅。雖然對台灣的稅率從 4 月的 32% 下調至 20%,但仍明顯高於日本、南韓及歐盟的 15%,引發外界對美台貿易關係公平性的質疑。

對此,總統賴清德回應表示,20% 關稅為暫時性措施,政府將持續與美方談判,爭取更具競爭力的優惠稅率,以保障台灣出口產業的權益。

當前熱搜:川普宣布在美設廠免課100%半導體關稅!台積電創新高 財經作家:提醒1項利多

一、關稅是什麼?

關稅(Tariff)是政府對進出口商品徵收的稅費,通常以貨物價值的百分比(如10%)或固定金額(如每噸50美元)計算。其主要目的包括保護國內產業、增加財政收入,或作為貿易談判工具。關稅分為幾種類型:

從價關稅:按商品價值徵稅,例如對10美元商品徵收25%關稅,需支付2.5美元。

.從量關稅:依數量或重量徵收,例如每噸鋼材50美元

.混合關稅:結合兩者,例如5%價值稅加每單位10美元。

川普提出的「對等關稅」則是一種特殊形式,依據其他國家對美國商品徵收的稅率,對其進口商品施加相同或更高稅率。例如,若某國對美國徵收8%關稅,美國將對該國徵收至少8%關稅。這一事件源於川普長期主張的公平貿易理念,歷史上美國也曾以高關稅(如19世紀保護新興工業)實現經濟目標。

二、關稅的影響

關稅看似簡單,卻能引發多層次影響,以下從五個面向分析:

1.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關稅的核心目標是保護本國產業並促進製造業回流。以美國為例,2018年對鋼鐵徵收25%關稅後,國內鋼鐵業短期內新增數千數萬個就業機會。然而,這也帶來正負兩種不同效應:

.正面效應:國內企業獲得競爭優勢。例如,川普預計新關稅將刺激美國汽車製造業發展。

.負面效應:進口成本上升推高下游產業費用。例如,福特汽車2018年因鋼材價格增加多支出數億美元,最終部分成本還是轉嫁給終端消費者。

新政策中,對汽車徵收25%關稅可能進一步推高生產成本,影響美國汽車業競爭力。

2.對消費者的衝擊

關稅成本通常由進口商承擔,但這些費用往往轉嫁至消費者,推高日常商品價格。以進口服裝為例,若對10美元的T恤徵收10%關稅,價格可能從10美元漲至11美元。歷史經驗顯示,2018-2019年中美貿易戰期間,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使消費者承擔了數百億美元的額外支出,涵蓋衣物、電子產品等類別。近期iPhone 16在美國的搶購熱潮也反映出民眾對未來關稅漲價的擔憂。若新政策對中國商品加徵125%關稅,一部1000美元的iPhone可能增加1250美元總成本,嚴重影響消費意願與市場需求。

3.對全球供應鏈的挑戰

在目前還是全球化的時代,關稅打亂供應鏈穩定性。以科技業為例,過去企業將生產從中國轉至越南規避關稅,但新政策對越南徵收46%關稅,對泰國、印尼分別徵收36%、32%,讓轉廠策略失效。例如,台積電雖未被針對晶片加稅,但台灣32%關稅可能推高伺服器、筆電等下游產品成本,影響全球ICT產業。

4.國際貿易與報復性反應

關稅常引發報復。以中美貿易戰為例,美國對中國加稅後,中國對美國大豆徵收報復性關稅,導致美國農民損失數十億美元。新政策宣布後,中國自4月10日起對美國商品加徵84%關稅,歐盟、加拿大也分別對美國產品徵收25%關稅,美國也隨即對中國上升關稅至125%,雖暫緩對其他國家徵收關稅90天,但也顯示貿易戰風險正在上升。

5.對投資市場的影響

關稅推高企業進口成本,壓縮利潤空間,從而衝擊股市表現。當進口原材料或零件價格因關稅上漲,企業可能面臨成本增加,導致財報預估獲利下降,股價隨之承壓。例如,若對中國電子零件加徵125%關稅,蘋果供應鏈成本可能激增,分析師就會下調其未來盈餘預期,進而拖累股價。

總結來說,關稅引發的不確定性促使投資者重新評估股市估值,特別是依賴進口的科技與消費品板塊,可能面臨更大賣壓。2018年中美貿易戰期間,道瓊指數多次因關稅消息下跌數百點,顯示市場對政策敏感度極高。新政策若正式全面實施,全球股市可能因估值調整而進一步震盪。

三、川普對等關稅政策的背景與目標

川普將關稅視為實現「美國優先」的核心手段,對等關稅政策有三大目標:

1.振興製造業:提高進口成本,吸引企業回流。例如,台積電因政策壓力加碼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

2.縮減貿易逆差:2024年美國貿易逆差達數千億美元,對中國、越南、台灣尤為顯著。對等關稅目的為減少進口依賴。

3.地緣政治槓桿:以關稅逼迫談判,如對中國加徵125%關稅,意在遏制其科技與經濟發展。

具體措施包括:

.4月5日起: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基準關稅。

.4月9日起:對「骯髒15國」等實施更高稅率,如中國54%(後增至125%)、越南46%、台灣32%、日本24%、歐盟20%。

.特殊案例:加拿大、墨西哥因移民與毒品問題面臨25%關稅;汽車關稅統一25%。

.4/10日起:凌晨川普發文宣布除了中國之外,所有國家都暫緩徵收關稅90日。

這一「七傷拳」策略代價高昂,可能推高美國通膨並引發衰退風險,國際貨幣基金前首席經濟學家估計衰退機率達50%。

四、關稅的短期與長期效應

1.短期影響

短期內,關稅引發市場動盪。4月政策公布後,全球股市劇烈波動,美股各大指數因加稅消息下跌數百至數千點。企業投資意願受抑,例如捷豹路虎暫停對美出貨。消費者信心也因物價上漲(如汽車價格可能增加4000-10000美元)而下滑。

2.中長期變革

中長期來看,關稅重塑貿易格局。供應鏈可能從中國、東南亞轉向低關稅地區,但目前最低稅率(10%)仍難保證利潤。企業可能轉向美國國內生產,但需數年調整,期間成本上升將衝擊企業營利與商品價格。

五、投資者如何應對?

面對關稅帶來的不確定性,投資者需謹慎布局,以下四項建議助您應對市場波動:

.堅持資產配置:資產配置應基於風險承受能力而非市場狀況,在市場波動時,應根據風險承受能力做好資產配置。若已有計畫,建議堅持,歷史證明市場長期回報可觀,政策支持也提供安慰。

.準備資金準備好流動資金,確保在市場回穩時能從容把握加碼機會,為未來的投資成長打下穩固基礎。

.參與再平衡:當前股市回檔提供了難得的價值機會,不妨趁勢進行投資組合再平衡,加碼持有被低估的資產,為長期報酬增添更多可能性。

.持續買進:在市場下跌時堅持定期定額投資,能有效利用成本平均效應,不需要預測低點,就能以更低的價格布局優質標的,靜待市場回暖時的豐碩成果。

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既是經濟槓桿,也是政治利刃,試圖重塑全球貿易版圖。然而,這柄「關稅大棒」可能喚醒供應鏈危機的沉睡巨獸,短期內推高物價、攪動市場,長期則挑戰企業的生存智慧。對投資者而言,洞悉關稅的多面衝擊並靈活應對,不僅是渡過變局的關鍵,更是化危機為轉機的契機。無論結局是混亂抑或新生,2025年的經濟舞台已因這一政策註定掀起全新篇章,唯有準備充分者,才能在風浪中屹立不搖。

原文出自阿爾發機器人理財 張峻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