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賴清德總統啟動「國家團結十講」巡迴演講,希望以「國家」、「團結」、「憲法」、「國防」為核心,凝聚全民共識、提升民主防衛意識。儘管活動因風災暫停,但中共藉此再度發動認知戰,透過「標籤置換」、「放大矛盾」與「歪曲解釋」等手法,試圖削弱該講座正面效果,並進一步瓦解台灣民眾對政府的信賴。本文將分析這一波操作,釐清其本質與風險。
一、標籤置換與歪曲解釋:扭曲話語以操縱情緒
「團結十講」的本質,是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為基礎,呼籲全民攜手抵禦外來威脅、維護民主制度。但中共最不願見到台灣在「憲法一致性」與「國族認同」上產生共識,於是立即展開認知反制。
例如,中共與其代理人迅速鎖定講稿中「打掉雜質」、「忽視歷史脈絡」等字句,透過《中評社》、環球時報及親中自媒體,將原意從「釐清過去錯誤認知、建立共同價值」扭曲為「抹煞歷史、排除異己」,更在網路輿論場上放大「雜質說」,將之與族群矛盾、政黨對立綁在一起,企圖製造「民進黨打壓異己」的負面形象。
此外,凡涉及「兩岸情勢」、「宗教活動」、「民主共識」的討論,均被操作為「升高對抗」、「切斷文化聯繫」、「仇中反中」等攻擊話術,讓政策本意被掩蓋,甚至誤導為挑釁中共。
二、放大矛盾:製造內耗與對政府正當性的質疑
中共深知,民主社會中原本就存在不同立場與政策矛盾,因此在認知作戰中,極力放大這些內部差異。例如,親中媒體與水軍指稱賴總統「故意激怒北京」,刻意抹黑其呼籲團結、強化國防的行動是「挑釁戰爭」。
針對講座中「國防」議題,中共網路操作更顯密集。社群平台如TikTok、臉書與YouTube上充斥「總統帶頭造謠」、「雙標對待軍人」等散布不實或片段資訊的影片與貼文,削弱民眾對國防政策的信任。這些內容刻意模糊中國對台軍事威脅的事實,並將台灣描繪為「挑釁方」,替中共對台「反制行動」製造正當性。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自由時報7月31日報導,中共這波認知戰透過協力者(如影響力代理人)與大量異常帳號串聯發動,並非零星行動,而是系統性操作,目的正是讓台灣社會陷入情緒分裂與政策不信任。
三、結論與建議:警覺「團結」是中共最懼怕的力量
不容否認,中共的認知戰確實已在台灣社會內部造成一定程度的撕裂效應,特別是親中媒體與社群言論擴散後,形成政治對抗、削弱政策推行空間的惡性循環。
而這正是中共所企圖營造的「戰場條件」:在印太司令部已公開警示中國可能於18個月內動武的背景下,一個因內耗混亂、信心渙散的台灣,將成為最有利於中國入侵的局面。
賴清德總統提出「團結十講」的真正目的是針對日益升高的中國威脅,強化國人對國家認同與制度價值的共識,這並非「對立煽動」,而是民主社會面對極權威脅時的必要防衛。
我們應清楚認識,《中華民國憲法》自1947年實施以來,即未曾於中國共產政權治下施行,台灣對憲政體制的修正與本土實踐,正是民主深化的體現;中國則以扭曲詮釋與模糊歷史界線的方式,試圖削弱台灣主體性,將其納入「一中框架」。
面對這樣的認知作戰,社會各界應保持警覺,不輕信片段資訊、不隨之起舞。媒體與公民團體應強化資訊素養教育,讓民眾理解話語操弄的模式與邏輯。
唯有透過制度自信、民主共識與理性對話,才能瓦解中共的話術陷阱,並讓台灣人民在面對威權挑戰時,形成堅不可摧的社會防線。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