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潮持續席捲全台,而這波浪潮也吹進大學校園。最近有政大學生在政大交流版發文,指稱可在校內代收罷免連署書。但貼文一出引發爭論,政大校方則稱學校須恪遵中立原則。對此,政大社團「野火陣線」針對大學生表意自由與大學行政中立的邊界為題,展開為期4天宣講。今(16)日邀請政大政治系教授葉浩、公行系助理教授莊國榮、以及社會系講師林承毅來與學生對談,現場來了200多名師生。葉浩表示,「政治退出校園」是針對當時黨國體制壟斷校園思想的反抗訴求,目的是爭取言論自由,擺脫國家機器對學術的控制。他強調,這並不意味著要排除政治,而是希望讓民主真正進入校園。莊國榮則直言,如果連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政大,學生都對公共事務無感,「那這所學校可以關門了。」

葉浩表示,「政治退出校園」在台灣歷史脈絡,是針對當年黨國體制長期壟斷校園思想而提出的抗爭訴求,而這意思讓學校脫離國家機器的思想控制,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公民,並在校園中擁有言論自由、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政治退出校園並不是要消除政治,而是讓民主政治得以真正進入校園。」
他提到,目前香港的大學校園正在執行所謂的「政治退出校園」,雖然表現上讓政治活動遠離學生,但實際上卻是以黨國意識形態籠罩在校園之中,並壓制言論自由與校園自治,「這完全與台灣30年前推動『政治退出校園』的初衷背道而馳。」
葉浩指出,行政中立的概念可追溯至17世紀宗教改革後,當時各國出於宗教寬容原則,主張不應強制設立國教,而這後來演變成憲法保障基本人權、政府機關在關鍵議題上應保持中立的原則。「中立原則延伸至校園,就成為校方不得干預師生自由表達意見的重要依據。」
他認為,校園是社會中最開放、最能容納多元對話的空間,因此更應成為民主政治發展的沃土,而非以「行政中立」之名,消除學生公民意識、壓抑表達與參與。「若將行政中立變成『不作判斷、不面對不義』的遮羞布,那將違背其初衷,甚至淪為對民主價值的背叛。」

「藍、綠、白都可以,唯獨紅色不行!」莊國榮短講中提到國內政治時表示,國民黨、民進黨、以及民眾黨所代表是不同價值觀與政策手段,這在民主國家是可以進行討論和競爭,不過唯獨共產黨是不行,因為中共有意併吞台灣,而當有立委為了政黨鬥爭不惜削弱國家制度、癱瘓政府預算,甚至配合中共論述,那就是紅色立委,而這樣的立委應該被罷免,驅逐出國會。
莊國榮也以歷史為鑑,認為台灣若走「綏靖路線」,那麼恐將步上當年捷克與波蘭的後塵,「英國之所以沒有被納粹佔領,是因為他們選擇了邱吉爾的堅決路線,台灣也必須有這樣的準備。」同時他認為台灣應如瑞士般建立足以讓敵人「不敢打」的準備。
他強調,政大為人文社會科學重鎮,學生本該具備社會關懷與批判精神,「如果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學校學生對公共事務完全不關心,那麼這所學校可以關門了。」

「政大作為一所人文社會科學重鎮,應該提供學生更多公共參與空間。」林承毅提到,他長期投入社會實踐與公共參與課程,同時也期望學生能在大學階段建立對公共議題的敏感與責任感。因此,他認為政治不應被排除在校園之外,反而應作為民主討論與理性辯論的起點。
「有一群人正在破壞體制時,我該如何教學生去相信制度。」林承毅感嘆,自己長期帶領學生投入各類公共議題公共議題與政策實踐,如今卻對政治現況感到無力與挫折。尤其從去年的國會改革法案、總預算爭議到「要飯」式言論,都讓他覺得很挫折,也讓年輕人意識到不應置身事外。
林承毅強調,大罷免並非政黨惡鬥,而是對失職代議士做出合理質疑與回應。他反問學生:「你爸媽繳那麼多稅,他們領著20幾萬元的薪水,卻不尊重民意。你能接受嗎?」
他表示,罷免的重點不在於與哪個政黨進行對抗,也不是要把誰幹掉,而是透過罷免,讓台灣失衡的狀態回歸校正,讓台灣回歸常態,「同時也是提醒那些迷失的人,這不是我們要的價值。希望我們可以一起行動。」

政大社團「野火陣線」針對大學生表意自由與大學行政中立的邊界為題,展開為期四天進行宣講。今(16)日邀請政大政治系教授葉浩、政大公行系助理教授莊國榮、以及政大社會系講師林承毅來與學生對談,現場來了200多名師生。 圖:民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