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以來,西方醫學將所有不適體感一概歸為「痛」,然而台灣科研團隊與國際學者合作,首次證實「痠」與「痛」來自不同神經傳導路徑,開創嶄新的「痠覺醫學」領域。研究團隊以台語中「痠」(sng)為名,創出「Sngception」一詞,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期刊《Science Advances》,並在今年1月獲選登上《科學前緣》,成功推翻過去50年醫界既定觀念,為精準治療與新型止痠藥物研發奠定基礎。

這項跨國合作由國科會與中研院深耕計畫共同支持,關鍵研究來自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志成與北醫神經外科醫師林建和的團隊,二人自2015年起合作,逐步釐清「痠」作為獨立感覺的神經生理機制。陳志成指出,中文語境裡「痠」與「痛」一向被視為不同感受,但西方醫學長期未予區分。研究過程中,團隊針對纖維肌痛症病人與一位右半身癱瘓的車禍患者進行觀察,結果顯示「痠」並非「痛」的前奏,而是另一種感覺類型。此發現徹底翻轉醫界對肌肉不適的理解。

為了進一步驗證「痠覺」機制,北醫附醫首次執行人體實驗,透過將痠性鹽水注射至肌肉,誘發受試者產生「痠」但非「痛」的感受。實驗顯示,人體可清楚分辨兩種感覺,且痠覺與特定受體分子ASICs(酸敏感離子通道)密切相關。研究團隊也首次透過技術手段成功誘發慢性痠感,進而發現能調控痠覺反應的關鍵因子——「物質P」。

研究並非止步於痠與痛的區隔,更進一步解析痠覺的神經傳遞。陳志成表示,人體本體感覺神經會監控肌肉的長度與壓力,當姿勢長期不良,這類神經將釋放麩氨酸訊號,進一步激發痠覺感受,形成反覆傳遞的痠痛循環。此循環不會產生傳統的慢性疼痛,但卻是導致長期痠痛感的重要來源。

至於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按摩痠感」,研究同樣給出新解釋。陳志成指出,按摩時產生的痠感其實是組織在微損傷前的警訊,隨後若轉為疼痛,則表示組織可能已受傷。這樣的區分將有助於未來臨床診斷時,更準確地評估身體發出的警訊,避免濫用止痛藥或誤判病因。

這項研究不僅奠定痠覺與痛覺的基礎分野,也促使臨床醫療導入相應工具。目前北醫、萬芳與雙和等醫院已引入痠覺量表,協助醫師釐清病患主訴屬於痠或痛,有助提高治療精準度與配藥正確性。由於現行止痛藥對痠感效果有限,這也推動研發針對痠覺的專屬治療。

陳志成預估,全球止痛藥市場年產值約850億美元,其中高達1/4至1/2實際用於緩解痠感,但未必有效。若未來能研發針對痠感的藥物,將能大幅提升治療效果與市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