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最新研究指出,在生活中看似無害的微塑膠,竟然是魚類孵化初期的致命陷阱,造成小魚死亡率暴增,已動搖海洋食物鏈的基石。除了是生態環境的隱形殺手外,還可能重創全球漁業和人類糧食安全。目前這項研究成果已登上國際頂尖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為世界敲響微塑膠汙染的警鐘。

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生物馴養組副研究員呂明毅與屏東科技大學特聘研究員柯風溪觀察在海洋食物鏈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珊瑚礁魚黃金鰺(Gnathanodon speciosus)仔魚發現,黃金鰺仔魚孵化後的第10到20天,正是幼魚最脆弱的時候,若在此時將幼魚暴露在高濃度微塑膠環境,將導致仔魚誤食人為汙染的低密度聚乙烯微球機率增加,仔魚的死亡率也明顯提升。

全站首選:北車性侵案10分鐘沒人理!全網怒問:台灣怎麼了?

呂明毅直言,微塑膠是海洋生態的隱形殺手。以本次研究為例,黃金鰺仔魚以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為食,是海洋食物鏈重要的一環。然而,由於剛孵化的仔魚無法有效排出微塑膠,讓仔魚數量銳減,導致不可逆轉的族群崩潰,連帶影響海洋食物鏈。時至今日,微塑膠已滲透到海洋的每個角落,危及全球漁業。

研究表示,魚類的仔魚是海洋食物鏈和全球漁業的基石,若仔魚在成長前便大量死亡,將引發全球海洋生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