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世界,川普主義與歐洲極右派是流行的政治主張與政治勢力,國內也因為川普主義的興起而有主張保守主義的。此外,美國民主黨被批判為是左派,因此左派右派之爭似乎又在國內出現。不過,國內是否要跟隨川普主義或是主張保守主義之前,似乎應該對這些主義乃至稱呼的內容先釐清清楚。

一、保守主義

現正最夯:沒搞錯吧? 被中空軍發展嚇到 美空軍部長:再不創新就落後 先淘汰「這機」….

(一)保守主義的特色

保守主義其實有很多不同的派別,例如傳統保守主義、自由保守主義、宗教保守主義、新保守主義、社會保守主義、財政保守主義等等,如果把各種保守主義加以整合的話,其實能整理出如下一些共同的特色:

1、人性觀與對於變革的態度:保守主義偏向於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而社會是複雜的,激進的改革容易出錯,因此不太相信人類能夠僅依靠理性而建立起完美的社會。因此,保守主義對於快速或全面的變革是抱持懷疑的態度。保守主義認為社會秩序是自然演進的,不應輕易被使用理性來加以設計或是以革命性的態度來推翻。所以保守主義強調「謹慎、漸進的改革」,而不是「激烈的斷裂」。

2、重視傳統與經驗;保守主義認為傳統、宗教、習俗、制度是歷史的累積,因此對於社會的秩序、法治與制度之穩定性、連續性高度重視,並認為良好的制度與習俗往往蘊含著歷史的智慧,具有穩定社會的功能,而必須受到尊重。3、道德與文化的根基:保守主義強調宗教、家庭、社群等基礎社會單位的重要性,重視其所具有的倫理價值,認為它們會支撐社會的連結。

4、社會有機體觀:社會被視為是一個有機體,而非單純由個體組成的契約聯合。各部分有不同角色,強調責任與義務勝於單純的權利。

總結來說,保守主義的核心特色可以濃縮成:「尊重傳統,強調秩序,懷疑變革,相信漸進與謹慎」。

(二)不同國家的保守黨之差異

保守主義並不是一套固定的政策而是一種政治氣質與哲學態度,因此不同國家的保守黨在政策上是會有差異的。以下稍作介紹:

1、英國保守黨(The Conservative Party, UK)在思想淵源上,英國保守黨是融合柏克式保守主義(傳統、秩序)與19世紀的自由主義,而在20世紀則受到柴契爾主義的深刻影響。其核心理念是:(1)務實保守(pragmatic conservatism):重視延續性與漸進改革,而非意識形態;(2)強調國家主權、法律秩序、個人責任;(3)在經濟上應較為自由放任(特別是柴契爾時期後)。英國保守黨在政策上的特徵是:(1)市場自由化、低稅負、縮減政府規模;(2)強調國防與外交自主(例如對歐盟長期抱持懷疑,而於最後推動脫歐《Brexit》);(3)在社會政策上,採取逐步自由化(同婚合法化是由保守黨領導的政府完成),但其基調仍是「社會秩序優先」。

2、基督教民主黨(Christian Democracy, 如德國CDU、義大利早期的DC):基督教民主黨的思想淵源是根源於天主教社會教義與部分的新教倫理,強調「社會市場經濟」、家庭價值、社群責任。其核心理念是:(1)社會市場經濟(要兼顧市場效率與社會正義,反對極端的自由放任)。(2)強調「團結」(solidarity)與「輔助性原則」(subsidiarity,政府應在必要時介入,否則應讓地方、社群自主為之)。(3)傳統的家庭倫理與基督教文化的遺產。基督教民主黨在政策上的特徵是:(1)相對重視社會安全網、工人權益(與工會保持一定的合作),(2)是歐洲一體化的推動者,(3)過去對於道德議題(墮胎、同性婚姻)較為保守,但隨著社會世俗化,逐漸進行調整。

3、北歐的中間偏右政黨(如瑞典「溫和黨」Moderaterna、挪威保守黨Høyre):其思想淵源原本是傳統的保守主義,但在「北歐福利國家」的共識下演變成「中間偏右的自由保守主義/市場自由派」。其核心理念是:(1)接受並維護「福利國家」的框架,但追求效率與改革,避免福利過度擴張;(2)經濟上較自由化,重視企業競爭力與就業;(3)在社會議題上,通常比歐陸的基督教民主黨與傳統的英國保守黨更自由開放(例如在性別平等、LGBT權益、移民融合之政策上)。其在政策上的特徵是:(1)提倡「工作導向的福利」(workfare),要求領取福利者積極找工作;(2)較強調環境的保護與永續發展;(3)在多元文化與移民議題上,比傳統保守主義更願意妥協(但近年來因為難民潮,也有右移趨勢)。

二、保守主義與右派

談到保守主義,大家很自然會把保守主義歸類為右派,不過人們其實常會把「右派」和「保守主義」混用,因為這兩者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

1、範疇的差別

(1)右派(Right-wing)這一個名詞其實使用在是一個光譜定位上的字眼,是相對於「左派」而言。一般指:在政治、經濟、社會議題上偏向如下主張者,會被稱為《右派》:在經濟上,支持自由市場、減少政府干預;在社會上,強調傳統、秩序、國家認同。

右派是一個「相對概念」,於不同國家或是不同時代,右派的內容是會變化的。例如保守主義(Conservatism)是一種具體的政治思想傳統,由於其核心理念是:維護傳統、秩序、漸進改革、懷疑烏托邦理想,是起源於18世紀英國的伯克(Edmund Burke)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所以被稱為右派。但右派不只限於保守主義,自由放任的古典自由主義(強調市場與個人自由)在經濟上也被歸類為右派。而民族主義、極右派也是右派的一種,但和傳統的保守主義不同。
換句話說,右派是一個範疇的概念,裡面可能包括保守主義、自由主義右派、民族主義右派、甚至極右派。因此 保守主義是右派的一個重要分支,但不是右派的全部。

三、歐洲極右派

(一)共同特色

大部分歐洲極右派都有以下的傾向:(1)民族主義與主權優先:強調國家認同、文化同質性,反對「全球主義」;抵制外來文化的影響,特別是移民、伊斯蘭的文化;(2)反移民、反多元文化主義:把移民(尤其是穆斯林或非歐洲移民)視為對社會福利、治安、文化的威脅,提倡嚴格邊境管控;(3)疑歐或反歐盟傾向:主張國家主權高於歐盟權力,批評歐盟的過度干涉,有些甚至要求退出歐盟或歐元區;(4)威權式的政治觀:偏好強而有力的領導人;不太信任自由主義式的多元妥協,強調「人民的真實意志」;(5)經濟上的「福利民族主義」:這是主張「本國公民優先享有社會福利」,排斥「移民分走資源」的現象;(6)社會價值保守:強調傳統家庭、反對性別流動或過度的LGBT政策。宗教色彩在部分的國家是很明顯的(例如波蘭的天主教保守主義)。

(二)主要差異

極右派雖然有共同的基調,但不同國家的極右派仍有明顯差異:

(1)對經濟政策的立場:在西歐(如法國、義大利部分政黨)方面,較支持國家干預,強調保護主義與「福利民族主義」;而東歐(如波蘭、匈牙利)在經濟上有時更偏向市場導向,但仍維持社會補貼。(2)與宗教的關係:波蘭、匈牙利的宗教保守力量很強(亦即天主教、基督教的價值觀很強),而在北歐、法國,宗教影響相對較弱,反而更強調世俗民族主義。(3)在反體制 vs. 執政參與的層面上,法國國民聯盟、德國AfD仍偏「挑戰體制」的在野路線,而匈牙利青民盟、波蘭法律與公正黨則已成為執政黨,走「體制內極右」的路線。(4)對俄羅斯的態度:匈牙利青民盟、法國部分極右對於俄羅斯較友好,認為俄羅斯可以成為平衡美國與歐盟的力量,而波蘭法律與公正黨則因為歷史因素而強烈反俄。(5)在歷史記憶方面:德國、奧地利因為納粹的歷史,極右派必須避免過度去觸碰納粹符號,而多以「反移民」為主要議題;而東歐部分國家則可能利用反共產主義的歷史經驗,將反共作為其合法性的來源。

總的來說,歐洲極右派的共同核心是:民族主義、反移民、疑歐、威權傾向;差異則主要體現在經濟政策、宗教色彩、是否執政、對俄立場與歷史背景方面。

四、極右派與保守主義的差別

「極右派」(far right)和「保守主義」(conservatism)常常被並相提並論,但是在政治思想上,兩者其實有顯著的區分。

(一)核心理念上的差異

1、對變革的態度:保守主義是對變革採取「懷疑但不完全拒絕」的態度,而強調漸進、穩定、秩序;至於極右派則往往採取激烈立場,可能會呼籲要「回到黃金時代」或是要進行激烈的清算。

2、社會秩序觀:保守主義承認社會差異,但強調有機體式的合作與責任。但極右派則更傾向於「排他性」,認為只有「真正的國民」才是人民,對外來者或少數群體常常有強烈的敵意。

3、對民主制度的態度:保守主義通常維護憲政秩序、法治與制度的制衡(例如英美傳統保守派)。但極右派可能傾向威權化,主張「強人領導」或「直接體現人民的意志」,要將制衡加以弱化。

4、民族與身份認同:保守主義重視國家與文化的傳統,但不必然會敵視多元社會。但是極右派則強調「民族純潔」、「排斥移民」、「反多元文化」,甚至帶有仇外或種族主義色彩。

5、在經濟觀方面:保守主義在傳統上是偏向自由市場(亦即財政保守主義),但也容許務實的調整。而極右派則有更多是採取「福利民族主義」(福利給本國人,不給外來者),甚至會採用保護主義和干預手段。

(二)歷史的起源與實踐的代表

保守主義是起源於18世紀的柏克(Edmund Burke),反對法國大革命的急遽變革。保守主義的典範有英國保守黨、美國共和黨的主流(如雷根主義初期),其特點是制度內的改革、尊重法治、維護傳統。

而極右派是起源於20世紀的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以及後冷戰時期的歐洲民族主義政黨。目前的代表有:歐洲極右(法國國民聯盟、德國AfD、匈牙利青民盟)、美國部分白人的民族主義運動。其特點是民粹主義、仇外與威權傾向。

五、川普主義與美國的保守主義

美國和歐洲不同,其政黨體系是兩黨制,而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是保守主義的政黨,但是美國的共和黨的保守主義是包含幾個重要的因素:1、傳統的保守派,偏向財政保守、國際主義、尊重憲政。2、宗教右派:強調基督教道德、反墮胎、傳統家庭。3、茶黨運動(2009年以後):強烈反稅收、反大政府,主張市場自由。在保守主義的形成過程,雷根是20世紀下半葉最具影響力的保守主義政治人物,他將原本分裂的保守派(經濟自由派、外交鷹派、社會保守派)整合成一個有力的聯盟,形成「雷根聯盟」(Reagan Coalition)。他在美國使保守主義由1960年代的邊緣思想轉變為1980年代的主流政治力量,並透過1980與1984年兩次壓倒性的勝選,鞏固了保守主義在共和黨內的地位。

不過,川普當選後,他的川普主義(Trumpism)就加上了如下四個因素:(1)民族主義、(2)反全球化、(3)反移民、(4)民粹式強人領導。川普主義(Trumpism)和歐洲極右派(far right in Europe)是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有明顯差異。其相同點(共同特色)是:(1)民族主義、排外情緒:川普倡導:「America First」,強調國家主權、反移民(尤其墨西哥與穆斯林移民)、反全球化;而歐洲極右強調「民族純潔」、「反伊斯蘭」、「反多元文化」;(2)民粹主義的論述:民粹主義將政治定義為「純潔的人民」 vs. 「腐敗的精英」。川普攻擊華府的「deep state」和自由派媒體;而歐洲極右派則攻擊歐盟、布魯塞爾官僚,還有「左派精英」。(3)反全球化與懷疑國際合作:川普批評北約、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挑戰WTO;而歐洲極右派則懷疑歐盟、反對歐元區規範、拒絕移民配額。(4)強人領導風格:強調直白、對抗性的語言,塑造「我一個人能解決問題」的形象,對民主制度中的制衡較不耐煩。(6)社會保守主義:川普與共和黨極右派結合反墮胎、反LGBTQ及其政策;而歐洲極右派則強調傳統家庭價值、限制性別平權政策。也因為這個緣故,有學者把川普主義稱為「美國版的右翼民粹主義」。

作者:張正修/曾任考試委員、開南大學法律系系主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副教授、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