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文主席上任後的所有言行,都不再只是個人的選擇,而牽動整個政黨的方向。一句話、一個行程,都會被支持者與社會放大檢視。這不是苛責,而是政治現實。

短短兩週內,幾個行程與發言陸續成為焦點,其中最受矚目的,是以黨主席身分出席馬場町「白色恐怖秋祭慰靈活動」。主辦方強調「紀念吳石精神」,但吳石是中共情報系統成員,其行跡在歷史上具高度敏感性。主席出席活動本可被視為包容歷史,但在象徵層面卻容易引發誤解:國民黨究竟在紀念什麼?現階段立場何在?模糊訊息自然動搖了部分支持者也引來外界疑惑。

更令社會困惑的,是事後多次不同的說法。從「不知道祭拜吳石」到「不是祭拜」,再到「促進和解」或「拆穿對手謊言」。轉換敘事固然可能與情勢變化有關,但過多的詮釋往復,易使大眾無所適從。

在此之前,她接受國際媒體訪談時對俄羅斯、中國與「香港化」議題的評論,也引起不少討論。這些主題本就敏感,自然更需精準謹慎。當多起爭議壓在一起時,國民黨的整體形象便容易失焦。

然而,真正的挑戰或許不是爭議本身,而是領導者是否會陷入「回應—辯解—再回應」的循環。黨主席的角色應是設定議題、引領方向,而不是被動應對每一波輿論。過度投入防衛,就會稀釋政治能量,也模糊政黨路線。

外界同時注意到,上任後並未循例前往國父與歷任黨主席靈寢致祭─這些儀式不是形式,而是傳承的象徵。國父誕辰紀念若偏離社會期待的儀節,也難免引起不同解讀。

更關鍵的是「行動」。鄭麗文競選時承諾做「走動的黨主席」,然而基層期待看到更多具體的走訪、整合與布局。距離 2026 年地方選舉提名不到一年,國民黨此刻最需要的是穩定方向、凝聚信念,而不是困於解釋的迴圈。

國民黨是百年政黨,承擔的不僅是歷史,也有時代責任。若主席能走出防衛旋渦,以理性、清晰與團結為基調重新掌握節奏,政黨能量仍可重新聚起;但若持續讓辯解取代領導,受傷的將不只是個人,而是整個政黨的未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