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重大車禍引發「路怒症」是否為肇事原因的討論!身心科醫師李旻珊指出,雖然這個名詞常被用來形容駕駛情緒失控的行為,但在醫學上並沒有這種診斷,且背後可能潛藏較少被注意的精神疾患,例如「間歇性爆發性疾患」(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簡稱IED),需更精確判斷與理解。

李旻珊說明,所謂「路怒症」並不是醫學認可的疾病分類,它比較像是一種情緒反應在壓力情境下的外顯行為,而非一種明確的診斷。她強調,有些人在面對輕微刺激時所產生的情緒反應,遠遠超過事件本身的程度,這種反應模式已超出「脾氣不好」的範疇,應關注是否為大腦衝動控制機制出現問題。

全站首選:一戰被幹掉3架 陣風遭嚴重低估?  俄專家 : 如換這樣 殲10C會被「撕掉翅膀」

她指出,患有 IED 的人,在情緒爆發時的反應強度,常常遠超過事件本身的嚴重性。例如:「別人只是不小心切到車道,患者可能就出現激烈的暴怒、追車、甚至暴力行為。」

針對這種失控反應的神經機轉,李旻珊解釋,大腦中的前額葉負責判斷與抑制衝動,而杏仁核則與情緒反應密切相關。當壓力過大、睡眠不足或心理狀態不穩定時,「杏仁核過度活躍,而前額葉抑制能力下降,就容易情緒失控。」這也解釋了為何常見的駕駛情境,例如塞車、時間壓力、心情煩躁,特別容易引發過度情緒反應。

李旻珊也分享幾項可協助穩定情緒、減緩路怒反應的自我調節技巧,包括深呼吸、轉移注意力、想像愉快畫面與自我對話。她指出,這些做法能透過副交感神經或情緒記憶機制,有效幫助大腦「踩煞車」。

她表示:「慢慢吸氣、吐氣,幫助副交感神經活化,讓情緒平穩」、「回想一次旅行、一場歡笑,能有效減緩杏仁核的活性」,並提醒駕駛者,可在激動時告訴自己:「我現在的情緒是可以被管理的,這不是世界末日。」

如果駕駛時的情緒變化已經影響生活、工作或人際關係,李旻珊建議應尋求專業協助。「精神科醫師會協助判斷是否為 IED 或其他情緒障礙,並提供合適的治療方向。」她強調,情緒失控並非一種恥辱,而是可以透過正確方式被理解與處理的現象。

她最後提醒,開車不僅是到達目的地的過程,也是一場與內在情緒對話的旅程。「願每一位駕駛,都能找到心靈的平靜與安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