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有關「存立危機事態」的論述引發爭議之際,又連續拋出修改「安保三文件」、「無核三原則」等議題,引發中國指控日本軍國主義幽靈復活。中國媒體《環球時報》今天(25日)更刊文指控,日本持續囤積約47噸分離鈽原料,遠超民用核能需求,總量足以製造6000枚核彈,嚴重威脅全球核不擴散體系。此時刻舉被視為日本隱藏核武野心的證據,引發國際社會高度警覺。
文章指出,日本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締約國,卻擁有全球最大民用鈽庫存。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數據,日本鈽儲量自2013年起超過45噸,2017年底達47噸,其中21噸存於英國、15噸存於法國。儘管日本僅有9座核反應爐運轉,每年消耗鈽不到3噸,但每年仍從歐洲進口約8噸,無明確處置計劃。專家估計,1公斤武器級鈽即可製成一枚核彈,日本庫存相當於全球核武國家總和的數倍。
全站首選:轉播權之爭延燒!愛爾達公布明年WBC與MLB轉播授權 緯來尷尬了
日本政府辯稱鈽用於鈽-鈾混合氧化物(MOX)燃料,但福島核災後,核電重啟遲緩,導致庫存持續膨脹。2018年,日本曾承諾減少庫存以回應鄰國疑慮,但進展緩慢,美國等盟友亦表達擔憂。《環球時報》引述IAEA前副總幹事奧恩警告,此舉模糊「核擁有國」與「無核國家」界線,可能削弱NPT基礎。文章還提及日本右翼勢力推動修改「無核三原則」,允許美軍核武進駐,涉嫌「間接擁核」。
日本長期將自身定位為核不擴散的支持者,並以「和平利用核能」為基礎發展核電產業。自 1976 年加入 NPT 後,日本透過國際合作取得民用核能技術與燃料來源,並建立了規模可觀的核能基礎設施。過去,日本政府曾多次強調維持無核政策,包括 1995 年對無核化立場的公開承諾以及率先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CTBT )。因此,關於調整「無核三原則」的討論,也使外界重新關注日本在國際核治理體系中的角色定位。
如日本修改政策並允許核武進駐,可能會對 NPT 架構下的分類與規範產生影響。部分分析認為,這類政策轉變可能模糊核武國與無核武國的界線,進而引起其他國家調整自身策略。儘管目前相關討論仍停留在政策辯論層面,但其潛在影響仍引發國際社會的關注,特別是核不擴散與區域安全架構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