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音樂史將會記住這場由「富瑜樂團」於新北市藝文中心所舉行的全球首場「AI」專場古典音樂盛宴,其意義,遠不止是AI成功地「續寫」或「想像」這些偉大作曲家的作品,而是體現科技如何成為音樂創作的新工具。眼下的AI或許尚無法取代人類的靈魂跟創意,但它已經成為作曲家和音樂家探索新可能的重要夥伴。此刻,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仍在階段中探索,但AI勢必會更頻繁地跟作曲家共同創作,甚至開創出全新的音樂語言。這場音樂會只是序幕。AI能否成為「新一代作曲家」也還需時間驗證,畢竟,站在音樂領域的未來,人類和AI的對話,才剛剛開始。
2025年2月7日,台灣音樂史將會記住這場在富瑜文教基金會扶植下的「富瑜樂團」,於新北市藝文中心所舉行的全球首場「AI」專場古典音樂盛宴。這場名為《「時空邂逅–無盡的音樂傳奇」古典音樂大師在台灣,追尋AI繼起創作的生命歷程》的AI音樂會,樂團不僅高水準演奏了貝多芬、舒伯特、德佛札克的未竟遺作,更完美演繹了莫札特若未早逝,模擬他在六十與八十歲時的音樂語言,此外,還特別呈現為台灣量身打造的〈台灣AI組曲〉。音樂會現場,科技與藝術交融,讓近六百位聽眾見證了AI如何向偉大作曲家致敬,同時親身感受AI創作的驚人優勢。
這場音樂會的五部作品均係AI技術生成,採用了多種先進的神經網路學習模型。貝多芬〈第十號交響曲〉運用循環神經網路(RNN/LSTM)、變分自編碼器(VAE)與Transformer技術,分析現存的草稿與作品風格,再由人類音樂學家微調。舒伯特〈第八號未完成交響曲〉的續寫,則透過深度學習分析前兩個樂章的主題動機,生成符合風格的後續樂章。德佛札克的未竟作品〈來自未來新世界〉,以生成對抗網路(GAN)模仿其波西米亞民族風格,創造新的旋律與配器。而莫札特六十與八十歲的遐想創作,是推演其晚年可能的音樂風格後,結合歷史背景進行調適。〈台灣AI組曲〉則以台灣傳統樂曲元素為基礎,融合台灣民謠、原住民歌謠、客家八音與南管音樂等,生成具台灣特色的三個樂章交響組曲。
五部作品各具特色,貝多芬〈第十號交響曲〉展現了典型的推進力與戲劇性,第一樂章充滿張力,第二樂章則流露出晚期貝多芬的沉思。然而,AI雖然成功模仿了貝多芬的動機發展與和聲邏輯,在發展段的處理上仍略顯機械,少了貝多芬式的即興感。舒伯特的〈第八號未完成交響曲〉續寫,維持了前兩樂章的陰鬱氛圍,第三樂章充滿神秘感,第四樂章則試圖為全曲帶來收束。也由於AI依據既有素材生成,結尾稍顯保守,缺乏人類作曲家對「未完成」哲學思考的詮釋。
德佛札克的未竟作品成功再現民族風格,旋律富有感染力,管弦樂配器靈活,彷彿是一部新發現的德佛札克作品。然而,節奏處理上尚顯生硬,未能完全展現德佛札克的靈動感。至於莫札特六十與八十歲的遐想之作〈致敬〉四手聯彈鋼琴協奏曲,代表六十歲的作品〈自由與命運〉,展現了深層次對位技巧與複雜性,而八十歲的〈阿波羅〉則帶有晚年巴哈式的嚴謹對位。AI雖能根據現有資料推演莫札特可能的晚年風格,但音樂仍較為「想像化」,缺了歷史與時代發展的多重厚度。
〈台灣AI組曲〉是整場音樂會最具文化特色的清麗作品,三個樂章,章章吸取台灣百年各類民俗流派歌謠,搭配西方交響樂配器,具體展現出台灣特有的聲音美學。AI成功捕捉了台灣傳統音樂元素,對於本土文化深度的詮釋與情感投射尤其令人動容。
現階段AI音樂的局限仍然依稀可見,首先,在情感表達上,AI雖能貼近似地模仿任何一位作曲家的風格與結構,卻無法觸及原作曲家隨時機動變化的內在情感。如貝多芬〈第十號交響曲〉發展段,因無法彰顯人類創作時的自由轉折而趨向機械化。其次,AI是依據已存在的作品進行模仿生成,導致作品風格較為保守,如莫札特八十歲〈阿波羅〉的遐想交響曲,並未展現突破莫札特的音樂語彙。第三,對民族音樂的詮釋亦是一大挑戰,雖然〈台灣AI組曲〉成功結合了台灣音樂元素,就文化進程之理解,當反映在作品上,其取捨的節點便無法全面。
思考音樂會的意義,遠不止是AI成功地「續寫」或「想像」這些偉大作曲家的作品,而是體現科技如何成為音樂創作的新工具。眼下的AI或許尚無法取代人類的靈魂跟創意,但它已經成為作曲家和音樂家探索新可能的重要夥伴。此刻,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仍在階段中探索,但AI勢必會更頻繁地跟作曲家共同創作,甚至開創出全新的音樂語言。這場音樂會只是序幕。AI能否成為「新一代作曲家」也還需時間驗證,畢竟,站在音樂領域的未來,人類和AI的對話,才剛剛開始。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
富瑜樂團由指揮名家張致遠帶領演出。 圖 : 朱玉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