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眼前的首要戰役,不是誰當下一任黨主席,而是 8 月 23 日的「七席立委罷免案」與核三重啟公投。這兩場戰役,關乎藍營能否完整守住國會實力,也關乎台灣能源安全的未來走向。此刻,全黨理應團結一致,把所有資源、士氣與火力集中在這場硬仗,而不是急著內鬥,讓敵營見縫插針、坐收漁利。
偏偏,近來黨內卻浮現一股急不可耐的「抬轎派」。一些政治人物爭先恐後拱特定人選參選黨主席,喊得比當事人還大聲。以李乾龍的動作為例,頻頻拋出「盧秀燕是最大公約數」的說法,時機與方式令人搖頭。823尚未打完,主角尚未開口,轎夫就先搶著衝,這種「搶跑」不只失了分寸,更可能變成「掀轎」,把藍營的團結氣氛攪成一盤散沙,替民進黨轉移焦點、削弱士氣提供了絕佳藉口。
更嚴重的是,這種逼宮式的高調動作,正好成了罷免方的「免費助選廣告」。綠營不必費力挑撥,就能拿著這些言論去操作「國民黨內鬥」、「藍營分裂」的新聞,甚至影響中間選民對藍營穩定度的觀感。
盧秀燕市長的角色,她自己說得清楚,就是把台中市政做好、全力投入 8 月 23 日的選戰。如果將來她要挑戰黨主席,自然會有自己的時間表與戰略佈局,不需要任何人逼宮式的「架上轎子」。這種急躁的喊話,只會讓外界以為國民黨內部已經有人開始算計權位,而不是在為選戰拚到最後一刻。
在野支持者也該有基本的判斷力。朱立倫自 2021 年接掌國民黨以來,扛下了百年大黨的重擔。2022 年九合一選舉大勝 16 縣市,2024 年立委選舉重返國會最大黨,2025 年 7 月 26 日的大罷免戰更是零失守。這些成績是在資源有限、外部攻擊猛烈的情況下硬生生拚出來的。
朱立倫或許不是滿口激情口號的領袖,但他的戰略耐心與整合能力,讓國民黨在低潮中穩步翻轉。外交上,從美國、亞太到歐洲,國民黨與國際友人的溝通比過去任何時期都更頻繁順暢;國內布局上,立院、地方政府與地方議會的中壯世代接班梯隊已然成形。
歷史終將還他公道。當成績攤在陽光下,任何人都無法否認:朱立倫替國民黨守住了陣地、擴張了實力,也讓這個黨重拾國際影響力與人才動能。如果在 8 月 23 日之前,國民黨因內部搶位而自亂陣腳,不僅會削弱現有戰果,更會讓民眾懷疑藍營到底有沒有打贏這場仗的決心。
國民黨需要的是團結出擊,而不是急於搶位。「李乾龍們」的熱情,如果能化為衝鋒陷陣的行動,才是真正幫黨、幫台灣。否則,就算抬得了轎子,也可能先把轎子掀翻,葬送整場勝仗,還把笑柄送到民進黨手中。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