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5)日晚上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福和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及US Taiwan Watch美國台灣觀測站、台灣青年法律人協會、Hello Taiwan等團體,共同於思享森林舉辦Y’s Day「週三青年日」第72場活動(「看見台灣」系列第21場),主題是:「海上邊境第一排——離島人的文化記憶與身分認同」。

主持人、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表示,台灣號稱是海洋國家,希望跳脫從大陸本位看待世界,並期望能從東亞史看待台灣,但須要思考的是,台灣是否有足夠對於海洋的了解?陳俐甫指出,如果沒有認識海洋島嶼、海洋文化,就無法認識「海人文化」,誠如大陸地區看待台灣的角度不同,如果台灣希望理解島嶼、理解離島,應跳脫過去大陸本位的思考模式,才能真正了解海洋國家意涵下的台灣。

陳俐甫也提到,台灣的離島各自有不同的歷史脈絡與文化,例如澎湖其實不是附屬於台灣的離島,而是在中國史與世界史上有其獨立的地位與發展史的島嶼;又例如綠島與日本琉球在歷史與原民文化上具有親近性,而蘭嶼則與澳洲的毛利人共屬南島民族。對於台灣各離島的複雜性,陳俐甫勉勵青年成為溫暖且懂得傾聽的知識份子,透過閱讀、溝通,一起疏理、認識這些複雜的議題。

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說,台灣的特殊性在於做為「多中心的共同邊陲」,或多數強權之間的「介面」的特殊地緣政治位置,形塑了台灣民族國家的形成與資本主義形成的軌跡,以至於台灣的民族國家形成兩組「二元對立的特徵」:政治史的斷裂vs.社會史的連續,以及政權的不連續vs.制度的積累。而台灣從過去的霸權邊陲,到現在作為國家的主體,過程中塑造出特殊的在地文化。然而對離島民眾來說,卻在不同的地域差異與語言習慣下,養成了不同脈絡的文化記憶與認同。

董思齊指出,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這種記憶與認同的差異並非台灣所獨有,也同樣發生在沖繩之於日本、濟州島之於韓國,以及夏威夷之於美國。但對於非居住或出生於離島的本島人來說,很有可能無法真正理解這種不同的記憶認知差異。董思齊強調,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記憶與認同,但台灣必須更加珍視這種多元性,青年朋友也必須更認識不同島嶼的歷史文化並將其轉化為內部團結的力量。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國際舞台上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迎接挑戰,同時以此來鞏固自身的民主與自由價值。

《斷裂的海:金門、馬祖,從國共前線到台灣偶然的共同體》作者何欣潔以自身從澎湖至台灣本島讀書為例,說明了本島居民對於澎湖、金門、馬祖等地的不了解。何欣潔指出,過往澎、金、馬都是兩岸對峙的最前線,從清領時期至今受到長期的軍事與戰地政務管制,包含宵禁、燈禁等,始終承受沉重的軍事任務代價。與台灣本島不同,金門、馬祖沒有經歷過日治時期,不同的歷史經歷養成了與本島非常不同的價值判斷與思想情感。而生命經驗與政治歷程的不同,塑造出了不同的政治選擇,不應用簡單的方式一概而論。何欣潔強調,金門人可以同時是福建人也是台灣人,希望自己能擔任兩邊的橋樑,促進彼此的理解,作為漫長對話的起點。

《海上邊境:台灣離島的人們》製片人何姍蓉指出,國家認同議題很重要但也很敏感,需要透過討論才能共同向前邁進。何姍蓉認為,由於歷史、文化脈絡的影響,台灣居民若僅站在本島中心主義,將無法理解離島居民的思考,應理解彼此理念的不同,才能好好了解台灣的島嶼。台灣是群島國家、海洋國家,區域政治不應只是台灣本島的觀點,也應該瞭解台灣海峽島嶼對於中國的看法。何姍蓉表示,金門與廈門生活圈非常緊密,正如馬祖之於福州,但這不代表認同對岸的政治立場與中共統治,不能因此定義其政治立場。若不知道當地狀況,就不能理解為什麼離島覺得離中國很近、離台灣很遠,若能多理解對方,並從對方立場去思考,才能得到更多問題的答案。

鹹味島合作社總監關達蔚以自己身為台北人到馬祖東引工作、生活的經驗分享,觀察到東引人不聊政治,時常覺得與自身無關,主要是因為東引處在兩岸衝突的最前線,過去被強制作為對抗中國的戰地,現今又常被說要劃分給中國,讓許多馬祖人對於台灣本位思考有強烈的不公平與不舒服感,時間久了自然就不願意發言,甚至是刻意抽離。關達蔚表示,若真的希望了解離島居民的思想,應試圖屏除既有的想法,傾聽他們的聲音,若能理解東引的歷史發展歷程,才更能讓大家理解其政治傾向的原因。關達蔚指出,希望能跳脫政治與地緣,將馬祖塑造成與世隔絕,以島的狀態度過生活,讓大家能用獨立的島嶼來認識這個地方。

與談結束後,主持人和青年們也針對「金門與馬祖間的不同」、「金門馬祖是否想跟台灣溝通並建立想像的共同體」、「台灣人對於金馬人的誤會或是偏見」、「台灣人怎麼看金馬澎對金馬澎人是否重要」等提出問題,與談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與回答。

Y’s Day「週三青年日」系列活動會持續舉辦,10月2日週三青年日主題是「座標北美,遇見台灣:學術研究如何連接台灣與世界」,邀請董思齊(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陳方隅(東吳政治系助理教授)、鍾宜庭(北美台灣研究學會會長)、彭琪庭(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任)、張竹芩(CET Academic Programs台灣中心主任)一同參與。

《海上邊境:台灣離島的人們》製片人何姍蓉。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斷裂的海:金門、馬祖,從國共前線到台灣偶然的共同體》作者何欣潔。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