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發里亞條約
1648年在今日德國萊因河附近的西發里亞,共有一百多個新舊教政權代表集中在此召開,為結束三十年宗教戰爭後的國際性會議。此會議簽訂一系列條約,這些條約禁止各主權國家,不能再以宗教的理由迫害境內的人民。即羅馬天主教的權威,從此逐漸退出各國的政治舞台。歐洲各主權國家之國王,在其境內擁有無上的執政權力。此權力之行使,不容外國干涉。這種國際性條約,雖然沒有絕對的約束力,但至少在和平時期,各國地位平等,且可互建外交代表處,做為各國間處理日常交流事務的行政單位。即各主權國家間有一國際性的條約,來做為相互*認主權的普世性準則。這大大不同於歐亞大陸上穆斯林帝國之唯一中央帝國權威,或中華帝國的朝貢體制。
在參加的國家中,最重要的就是荷蘭共和國,其被各君主國家*認為正式的國家身份。當時荷蘭的海上殖民帝國事業正欣欣向榮,其國力也深受各國敬重。也就是在宗教改革的勢頭上,非君王式的共和國也受各基督教國家所接受,可以成為文明國家的一員。由此荷蘭共和國的聯邦體制,即成為 1776 年美國獨立戰爭後,美國憲政的重要參考對象。
二、穆斯林帝國勢力的衰落
1686年的奧斯曼帝國在向歐洲征服的戰爭中,在維也納郊外,敗給以哈布斯堡王國領導的歐洲聯軍。在此之前,奧斯曼帝國於1453年攻克君士坦丁堡,消滅立國千年的東羅馬帝國。此兵威其一一征服傳統東正教國家,如巴爾幹半島諸國、希臘、及東歐的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國。
雖然羅馬教皇曾發起數次的十字軍東征,但其行動雖有宗教的熱情,實則爭利搶劫的成份居多。從奧斯曼帝國的角度來看,這些野蠻的基督教徒,不但在正式戰爭上不是對手,而且在行為上簡直和乞丐流氓差不多。所以歐洲天主教國家應是其可征服的對象。這種被穆斯林帝國征服的恐懼感,日後一直盤旋在歐洲新舊教國家的頭上。
奧斯曼帝國因看到歐洲三十年的宗教戰爭(1618年~1648年),已大大削弱哈布斯堡帝國的勢力,才興起征服維也納的野心。但經此役戰後,奧斯曼帝國已無力持續擴張。日後其只能在英法兩國由海上,而俄羅斯帝國由北方的海陸夾擊,其國力即慢慢衰敗下來。從此歐洲各主權國家,已解除由東方而來的壓力,可以放心地由海陸兩方征服全球。其近代主權國家的普世理念,才有機會慢慢向外擴展,歐洲也在日後五百年間成為新興文明的發源地。
三、英國的新教徒革命(1642年~1649年)
英國立於歐洲西邊的大西洋上,國家的主權在16世紀後,已逐漸獨立於歐洲的陸上強權。而新教改革的風潮在王室的配合下,大量民間教會人士遠赴西歐瑞士日內瓦學習新教教義。這些新教徒對英國教在禮拜上仍保留天主教儀式,甚感不滿,並在民間中廣傳新教教義。
1625年,新上任的查理一世國王,其施政不但苛捐雜稅層出不窮,且極欲恢復天主教權威,這些舉動引來國教浱貴族及民間清教徒的合力反抗。革命的活動,最後由清教徒克倫威爾在劍橋大學訓練的新軍,打敗國王的騎士兵團。國王被送上斷頭處決,並由清教徒建立共和國,推擧克倫威爾為「攝政王」。雖然日後,英國仍復辟回國王體制,但國王的權力已大不如前,英國議會的權力也慢慢超越過國王的權力,成為西方責任內閣制的先鋒。王權復辟後,不得志的清教徒即大量移居美洲殖民地,他們的後代即成為日後美國獨立建國的主力族群。
四、結論
在 1648 年左右,中國的清王朝正式取代明王朝,成為東方大陸的新主人。其佔領的土地幾乎是明王朝的兩倍,且綜合國力也領先全球。但其國家體制仍是沿續舊王朝的帝王統治模式。對世界的新文明而言,此帝王模式,在日後的三百年間,幾乎一一倒下,而換成現今主權在民的新國家。凡是不改革成民主體制的國家,都會在全球各國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從歷史演化角度來看,歐洲小國林立的國際體系,其內在為競爭而創造的新科學知識,已遠遠超越舊帝國體系的內涵。另外民主化的國家建置,也成為政治學上新研究課題。其影響力已遠遠超越當初宗教改革人士所能預想的範圍。
從源頭看1648年左右的荷蘭共和國及英國共和國,就是我們今日所見世界新國家的源頭。由世界史溯源全球的新文化,已非單一地域的歴史所能勝任,做為現代人,這是無法迴避的大課題,值得我們深思。
作者:黃吉川(筆名江夏)成功大學講座教授
學歷:羅東成功國小、東光國中、宜蘭高中、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博士
經歷:成功大學研發長及教務長
榮譽:國科會三次傑出獎、力學學會會士、孫方鐸力學獎章
專長:量子電腦、超級電腦(領先全球之核心技術)
著作:161篇國際期刊論文、「到執政之路」共同作者
詩集:二本新詩集「我們」、「啟程」 一本古體詩「試嘗集」
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黃吉川講座教授指導學生認識軟體。 圖:黃吉川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