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鑑往知來。但鑒往必須以歷史事實為基礎才能準確的推知未來。1945年之後,臺灣在蔣氏政權的威權統治下,本土歷史受到嚴重的掩蓋、扭曲。舉例而言,1945年盟軍「接收」被灌輸成為「光復」;「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直至1995年才獲得李登輝總統代表國家正式道歉。
除二二八國家重大傷痛外,在臺灣民主政治發展方面,也有諸多血淚史實不為國人所知。為了鞏固民主、深化認同,建構正常國家,挖掘、追尋屬於臺灣人民的真正歷史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基於此,第二屆「臺灣民主蘭城尋蹤學術研討會」應運而生,藉此竭誠的感謝大家的支持!
持續更新:黃國昌提刪「串證羈押」檢協會:將致國家技術外流、詐團逍遙法外
孫中山、蔣介石曾經支持台獨﹖
過去對臺灣史的扭曲非常普遍,例如,蔣氏政權遷臺後,一再強調的「臺灣自古屬於中國」,就是一句重大的謊言。隨著史料逐漸出土,我們知道位列中華民國「國父」的孫中山,在1925年曾經支持臺灣獨立,他說:「我們必須鼓吹臺灣獨立,和高麗的獨立運動互相聯合」。
位居中華民國前總統的蔣介石也曾在1938年說:「我們必須使高麗、臺灣恢復獨立自由」。如果臺灣真的自古屬於中國,蔣介石怎麼可能說:「必須使……臺灣恢復獨立自由」﹖
周恩來、毛澤東也支持過台獨﹖
再如也以「臺灣自古屬於中國」為理由,無時無刻抨擊臺灣獨立,一心一意想侵略臺灣的中共政權,他們的開國元老過去亦曾經多次支持臺灣獨立。
1941年周恩來就曾說:「我們同情民族國家的獨立解放運動,我們不只協助朝鮮與臺灣,也同情印度與南亞諸國的民族」3。甚至在「開羅宣言」、「波次坦宣言」公布後的1947年,毛澤東也還說:「我們贊成臺灣獨立,我們贊成臺灣自己成立一個自己所要求的國家」。
建構臺灣主體性從文化著手
為建構臺灣主體性,在1987年解除戒嚴的兩年後,也是1992年「白色恐怖」結束5的兩年前,宜蘭縣政府就為了突破黨國體制的歷史遺緒,改變「制度解嚴、人心尚未解嚴」的政治文化,率全國之先推動「文化立縣」,藉以還原真實的臺灣歷史人文,促進「國家認同」及政治民主化。
宜蘭縣在「文化立縣」政策下,陸續誕生了「宜蘭縣史館」、「縣立蘭陽戲劇團」、「宜蘭設治紀念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全國第一座縣定古蹟「碧霞宮」、「蘭陽博物館」、「本土語言教學」、「鄉土教材《蘭陽地理》」及內附有介紹郭雨新先生的「鄉土教材《蘭陽歷史》」……等文化建設,這些施政的效應,後來逐漸擴散至全台。例如「1993年,鄉土教材《蘭陽地理》、《蘭陽歷史》列國一必修全縣施教,促使教育部頒布『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大綱』。其後教育部並開始編撰《認識臺灣》於1997年採宜蘭模式全國施教」。
縣長不知簡大獅是宜蘭人
但是「善未易明,理未易察」,當時我雖然努力找尋宜蘭相關文獻,但限於本土史料未被重視、殘缺不全,直至卸任前對宜蘭縣的政治發展史仍然所知有限。例如武裝抗日,宜蘭縣志有言「是役殺戮本縣兵民三千餘人」,其他文字零星,無以窺全貌。
再如名列臺灣「抗日三猛」的簡大獅,出生於宜蘭市,但當時出土的宜蘭相關文獻並未提起。擔任縣長的我,只知道有這個人,被稱為「土匪」,其他一無所知。直至2020年前後,有機會看到更多臺灣史學者的研究,才知道他不單單是日本總督府眼中的「土匪」,也名列臺灣「抗日三猛」,亦曾被稱為「國事犯」,更曾是1900年後,大清帝國的「民族英雄」。
簡大獅是清國民族英雄
雖說簡大獅形象多元,至今蓋棺尚難論定,但是現有史料中,仍可以看到許多正面表述的文字。例如清國王俊芳著的《抗日英雄簡大獅》說「臺灣英雄簡大獅抗日經過英勇偉烈,足以激發吾人為國奮鬥之精神者良多」。
清國進士錢振鍠還為他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弔簡大獅〉詩:「痛絕英雄瀝血時,海潮山湧泣蛟螭,他年國史傳忠義,莫忘臺灣簡大獅」。兩者均把他視為英雄。
日媒也曾有正面報導
又如簡大獅就義後第二天,日本人出資創立的日文報《臺灣日日新報》報導說,簡大獅接到死刑宣告後,在牢裡獨居,神色泰然自若,毫不慌張。「在行刑前,典獄官詢問名字、住址以及是否有遺言交代﹖被套上布袋的簡大獅說道:『希望把我今日毫無畏懼的情態傳達故鄉宜蘭』,之後從容不迫地上了絞刑臺。」
簡大獅當時是日本總督府眼中的「土匪」,「臺灣日日新報」係受總督府補助經費的日文報紙,但從其報導仍能看得到正面表述,足見不凡。其次,不談報導中其「從容就死」之可貴,單就當時宜蘭城內已經完成「儒家文化化」,在一個重視「揚名聲、顯父母」的儒家文化薰陶下,依常理而言,一個人臨終時,如果還很在乎故鄉親友的感受,足可推斷他平常在外,應是一個會愛惜羽毛,不會為非作歹做出對不起故鄉親友之事。
治警事件宜蘭人刑期最重
同樣的,「臺灣民主百年追求」的相關史實,也是在公元2000年後才陸續被史學者挖掘出來。看了許多文章才知道百年來的臺灣民主發展,曾經有「六次重大政治結社」,也才知道聞名臺外的「治警事件」,是臺灣史上第一次政治結社「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所引起的,更發現該會的兩位發起人蔣渭水與石煥長出生於宜蘭舊城,其中石煥長還是「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成立之初的主幹(負責人)。
「治警事件」被政治迫害者,含搜索、傳訊、拘押、起訴、判刑,全部99人。其中遭起訴者18人,18人中判罰鍰者6人,判有期徒刑者7人。有期徒刑7人中,宜蘭的蔣渭水、石煥長兩人位居其中。若以刑期計,宜蘭人的刑期最重,合計整整占該事件總刑期的30%。
馬英九批評現政府「綠色恐怖」
過去的無知是因為資訊缺乏,但是資訊充沛的今日,「明善、察理」仍非易事。例如近年來,曾經貴為「中華民國臺灣」總統的馬英九,多次批評現政府「綠色恐怖」,並將之與「白色恐怖」相提並論。稍微了解臺灣民主發展史的人都會知道兩者差千里。
身為兩蔣政權壓迫異己的幫兇之一的馬英九,是昧著良心說謊話﹖還是他真的不知道白色恐怖是甚麼樣子﹖如果他知道,卻還一再違背他溫良恭儉讓的人設,豈不是喪盡天良﹖
只有「白色恐怖」沒有「綠色恐怖」
馬前總統的「綠色恐怖」說,與兩蔣時代的「白色恐怖」有天壤之別,就此做一個簡單對照:
「白色恐怖」實施戒嚴,現在沒有;
「白色恐怖」實施黨禁、報禁,現在沒有;
「白色恐怖」立法院是「萬年國會」,現在是「定期改選」;
「白色恐怖」總統由「萬年國大」選出,現在是「公民直選」;
「白色恐怖」司法不獨立,現在司法獨立;
「白色恐怖」有「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架空憲法,現在沒有;
「白色恐怖」有刑法100條,思想有罪,現在沒有;
「白色恐怖」是人治社會,現在是法治社會;
「白色恐怖」「以黨領軍」,現在是「軍隊國家化」;
「白色恐怖」沒有司法獨立
「白色恐怖」時期,蔣介石、蔣經國宛如「君主政治」時代的帝王,集行政、立法、司法於一身,根本不可能有司法獨立。1960年雷震組黨被捕判刑經過,就是一個「司法不獨立」最知名的案例,當時蔣介石大筆一揮:「雷之刑期不得少於十年」,於是雷震就整整被關了十年。
其後,1979年美麗島事件,51人被關,刑期合計超過210年,事後已經證明係蔣經國政權炮製;1975年郭雨新競選立委落選,事後證明係蔣氏政權作票所致;1977年中壢事件,是蔣氏政權做票引起的已經成為公認的歷史事實。
身為留美博士,曾任「中華民國臺灣」總統的馬英九說謊竟然可以臉不紅、氣不喘,真是令人瞠目結舌!
郭雨新是臺灣民主關鍵人物
今年是臺灣民主先賢郭雨新先生逝世屆滿四十周年。臺灣是華人文化圈唯一民主國家,今日被譽為國際民主典範並非倖至,是眾多先賢用血淚堆積而成。其中,受蔣氏政權無所不用其極打壓、政治迫害的郭雨新先生,是臺灣民主運動史上無法忽略的關鍵人士。
1960年,雷震組黨被捕後,臺灣反對運動的香火幾呈斷絕,還好有郭先生持續堅定傳承與經營,連結本省外省、島內外及國內老、中、青,才漸漸發展出後來的「黨外」,繼而誕生民進黨。從現在已知的臺灣民主史,他在1960年代領導臺灣民主運動的地位是無可取代的。
堪稱古之「大丈夫」
儒家亞聖孟子有言:「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郭先生不淫、不移、不屈三者兼具,堪稱聖人所稱「大丈夫」。
郭先生幼年逝父,苦學有成,雖貧困而不改其志,是為「貧賤不移」。擔任省議員廿多年,副總統陳誠親邀參加國民黨亦不為所動12,為民喉舌、德行高超,是為「富貴不淫」。畢生面對兩蔣威權統治,遭遇無所不用其極的打壓、監控、跟蹤及作票等打壓,仍然堅守信念,站穩臺灣民主運動立場,是為「威武不屈」。
「垂直傳承」與「水平橫移」交會
臺灣百年來的民主發展,有兩個特殊的脈絡,一個是臺灣本土的「垂直傳承」,另一為二戰後島外的「水平橫移」。
「垂直傳承」,指源於日治時期以蔣渭水為首的政治運動。郭雨新與蔣渭水相差18歲,兩人是親戚,同樣出生於宜蘭市北門口,蔣渭水1931年過世時,郭先生已經20多歲了。1950年郭雨新成為臺灣省參議員,繼續蔣渭水未竟之志,推動臺灣民主運動,一脈相承。
「水平橫移」,指隨著國民黨政權遷佔臺灣的自由主義信仰者胡適、雷震、殷海光等人。他們於1949年11月在台北創辦《自由中國》,發揚自由主義思想,推崇西方民主憲政,反對專制獨裁統治。
「垂直傳承」與「水平橫移」的交會點就是郭雨新。1950年他擔任省參議員後,一方面傳承蔣渭水等先賢的民主香火,一方面連結雷震、殷海光、傅正等外省自由派力量,成為「銜接1950年代到1970年代民主運動的重要角色,……在某種意義上,郭雨新也是當時老中青三代的橋樑、島內和海外的橋樑、本省人和外省人的橋樑。」
全臺在野菁英代表人物
郭雨新參加「中國民主黨」組黨之時,不但是七常委之一,還擔任組織委員會的召集人。1960年9月4日雷震被捕後,七常委中之齊世英、夏濤聲兩人在臺灣沒有民意基礎,只能困守於萬年國會,夏濤聲甚至因此而辭去《民主潮》發行人並停止一切政治活動。
出生於臺灣的四位常委,高玉樹成為官派台北市長,吳三連經商,李萬居病逝,只有郭雨新繼續從事反對運動,因此,郭先生於「1960年代逐漸成為全臺性在野政治菁英的代表人物」。如果沒有郭先生當年的堅忍不拔、勇於承擔,臺灣的民主運動的香火很可能就此中斷而不會有後來民主進步黨的誕生。
因此,本人於郭先生逝世卅七周年紀念日(2022年8月2日)有感而發寫了一首七言律詩〈緬懷黨外之父〉,拙作如下:
雷震牢災萬士驚,雨新不屈續經營;
保身明哲紛紛退,護道賢能步步阬;
薪盡火傳傳至理,薯衰枝湠湠群英;
啟蒙世代千秋夢,創黨圓山眾志成。
胡適走不同道路
在這個臺灣民主發展的關鍵年代,胡適先生選擇走不同道路。胡適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學術地位崇高,是1950年代《自由中國》雜誌的發行人、領導者、保護傘。
胡適反共,熱愛自由。早年曾有「做了過河卒子,只有拚命向前」的名言;1955年為文引用范仲淹〈靈烏賦〉說「寧鳴而死,不默而生」;1958年回臺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時,曾經讚揚雷震是真正爭取言論自由的英雄好漢,臺灣應該替他造一個銅像,可見其對「自由」的重視。
雷震坐牢後,胡適高度關心。雖於雷震65歲生日,以南宋詩人楊萬里的〈桂源舖〉:「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一詩相贈,但並未有像1951年以「《自由中國》不能有言論自由,不能用負責的態度批評實際政治,這是臺灣政治最大的恥辱」而辭去發行人職務,「來表示他對『軍事機關』干涉言論自由的抗議。」15的類似行動,甚至未曾親往探視,這使殷海光等人對胡適極度失望。
因此,曾為《自由中國》雜誌撰稿,有臺灣「首席詩人」美譽的周棄子先生曾有一首〈憶雷儆寰〉(原名〈本事〉)17七言律詩如下:
無憑北海知劉備,不死中書惜禇淵。
銅像當年姑謾語,鐵窗今日是凋年。
途窮未必官能棄,棋敗何曾卒向前。
我論人才無美刺,直將本事入詩篇。
胡適棋敗何曾卒向前﹖
周棄子這首詩,全詩內容未提胡適之名,但句句指向胡適,很明顯在表達殷海光等人對胡適的失望。「途窮未必官能棄,棋敗何曾卒向前」指胡適繼續安坐「中央研究院」院長,並未拚命向前,「『雷案』爆發,《自由中國》的保護傘、自由主義的領袖胡適竟『卒』不向前」;「坐牢的還是坐牢去了,院長還是院長」。
郭雨新選擇承擔如卒向前
不同於胡適的反而是郭雨新先生,郭先生主動承擔使命,有如過河卒子,拚命向前,領導在野陣營,繼續為臺灣民主政治奮鬥,因此郭先生在臺灣民主政治發展道路上的貢獻遠非他人可比。
胡適雖然出名,受許多人尊敬,學術方面對世人也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在臺灣或華人民主政治發展史上,他不只難以與雷震相比,也不及殷海光,「殷海光在政治上的啟蒙與後來的影響及作用,遠非胡適可比」,而與郭雨新先生相比,差距更大。
還原史實建構更美好臺灣
臺灣今天的民主成就,並非偶然,而是歷經百年艱辛努力所凝聚的成果。從蔣渭水、石煥長的啟蒙與奮起,到郭雨新的堅守與承擔,再到黨外運動的匯聚與民進黨的誕生,這條道路充滿血淚與犧牲,但也正因如此,才更加顯得彌足珍貴。
歷史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社會前行的座標。唯有還原史實,才能讓我們明白民主得來不易;唯有正視真相,才能避免重蹈覆轍。今天我們回顧過往,不只是為了緬懷前人,而是要在新的世代,繼續守護並深化這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
華文圈同享自由是人類共同責任
臺灣作為華人世界唯一的民主典範,這份成就不僅屬於臺灣人民,更是對全球華人社會的一種啟發與責任。我們要讓民主的火炬代代相傳,讓真實的歷史成為羅盤,指引我們走向一個更加自由、更加公義的未來。這就是今天我們聚集一起,舉辦第二屆「臺灣民主蘭城尋蹤學術研討會」的期待與目的。
最後,願我們都能以史為鑑,知所來處,明其所往;在真相的基礎上,攜手共築臺灣民主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