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大罷免的慘敗,外界期待內閣改組、回頭檢討執政表現、修正國政步調的契機。畢竟,這場大罷免不僅象徵民意對朝野攻防的態度測試,更是一次全民用選票要敲醒執政黨。然而,當外界期待民進黨能夠展現修正姿態之際,現實卻發展成另一番光景。

民進黨縣市長初選提前點燃戰火,高雄、台南、彰化等綠營票倉全線升溫,煙硝四起,甚至還牽動檢調動作,讓人憂心整個初選過程恐將演變為「司法政治連續劇」。

延燒焦點:民主車隊掃街第二天 何欣純率綠營議員前進豐原

南台灣硝煙濃:高雄、台南陷內鬥,彰化早已暗潮洶湧

首先是高雄。有意角逐的有綠委邱議瑩、許智傑、賴瑞隆、林岱樺,而林岱樺涉詐領助理費案件遭起訴,近期被檢調復原的私人訊息卻流向媒體,瞬間成為政壇焦點。這不僅重擊了她的形象,也使高雄初選增添複雜變數。綠營票倉的高雄,如今卻淪為派系互攻的修羅場,檯面上的選舉動員與檯面下的攻防算計,早已全面開打。

台南的情況更是典型。長年以來,台南就是民進黨派系政治最濃厚的縮影。郭信良的案子再度被檢調搬上檯面,讓地方政治圈哀嘆「選舉還沒開始,先上演司法大戲」。另外,從丹娜絲颱風重創後,民進黨立委林俊憲、陳亭妃上演的勘災政治學,在總統兼主席賴清德陪同下,厚此薄彼的氛圍十分濃厚。

民進黨立委林俊憲(左)、陳亭妃(右)二人競爭台南市長初選白熱化。 圖:張良一/攝、陳亭妃臉書(新頭殼合成

至於彰化,雖然不像南二都那樣火爆,卻也提前進入備戰狀態。綠委陳素月、黃秀芳看板從北彰至南彰,氣氛一點也不輸給正式選戰了。這樣的情況顯示,民進黨並未因726失利而謹慎收斂,反而在地方提名上更顯躁進,誰都不願讓出先機。

司法時機敏感:政治偵辦,還是派系工具?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初選戰場與司法案件的動態幾乎同步。林岱樺的私人訊息流出,郭信良案再查,時間點都踩得精準,正好卡在未來初選的關鍵點上。這樣的「巧合」難免引發社會質疑:檢調究竟是獨立辦案,還是被派系角力牽動?

林岱樺(右二)被帶進調查局南機組前,高喊「司法干預政治、政治干預初選」。 圖:孫家銘翻攝(資料照)

台灣政治長期存在一種現象——司法不僅是「裁判」,更常是「戰場」的一部分。當案件被選擇性地曝光、啟動或延宕,它不再是單純的法律問題,而是選舉攻防的加碼籌碼。對手的案件一旦曝光,輿論效應往往比法院判決更快、更致命。對於初選競爭者而言,這等於在戰場上多了一種「司法牌」,誰能操控,誰就掌握優勢。

執政的失焦與信任流失

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國政議題才是生活最迫切的關切。災後重建需要速度,經濟壓力需要緩解,能源轉型需要明確規劃。然而,這些重大課題卻往往被初選廝殺的煙硝蓋過。人民看見的不是執政黨如何解決問題,而是黨內人馬如何互相算計。

當司法戲碼頻繁登場、派系內鬥不斷升溫,最終受傷的將不只是某個候選人,而是整體執政黨的公信力。選民可能會疑問:一個在初選前就能「打得血流成河」的政黨,真的還有能力專心治理國家嗎?

初選的熱鬧,國政的冷卻

726大罷免的結果原本是一次提醒,告訴民進黨「民意並非鐵板一塊」,需要謙卑檢討、重新凝聚共識。然而,從近期的地方初選氛圍來看,民進黨似乎並未將民意警訊放在心上。高雄、台南、彰化各自煙硝四起,檢調案件相繼登場,整個氛圍更像是一齣「宮廷鬥爭劇」與「司法連續劇」的混搭。

這場初選或許會選出勝利者,但整體民進黨卻可能因此流失更多民心。對執政黨而言,最大的挑戰從來不是黨內誰輸誰贏,而是當煙硝散去,國政能否仍被看見。

總統兼民進黨主席賴清德。   圖:民進黨提供(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