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丶傳統素樸的觀點

所有的古文明,都有歴史傳說,其內容全部是帝王將相的故事。這些故事很接近每個人日常生活的經驗。但因為是人為的記錄,就可能造假,也必定不可能詳盡。當我們們看到劉邦的故事,無形中已預設秦朝已存在。也就是每一人物出現的舞台,和其故事已分不開。這種素樸性認知,將歷史當成一群人的故事。而再往前追溯,就會碰上另一群人,訴說另一段故事,可能的話神話的內容就會更多,或者原始創世祖的角色就會出現。這在每一文化圈都是如此。

在中國文化圈,自然將二十四史,當成有二十四個朝代,而今日西方人,就認為他們是羅馬帝國的後代。也就是我們在想像歴史時,很自然把一個大組織,放在歴史人物的背景。所以人物也許幾十年就一筆帶過,而那些大組織卻須幾百年,用好幾大冊才講的完。至於那些大組織,每個文化圈的認知都不盡相同。所以我們在看歴史,表面在看的是人的故事,其實更深刻的是在看幾千年中,那些組織如何在變動,而不只是人的故事而已。以下來看近代西方人,是如何看歴史的。再來引伸出歷史中活生生的客體與主體。

二、由黑格爾、孔德到馬克思的觀點

黑格爾(1770 -1831)的歷史哲學,以啟蒙運動及法國大革命後,將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自由視為最高的精神境界。而此境界一路由古老的奴隸制,進而辯証到封建社會下的農奴制,再辯証到絕對君權下的市民自由,最終達到西方民主國家的絕對精神自由。中華帝國,在其眼中就是帝王奴隸制,一種精神落後停滯的情境,這是偏見嗎?

法國哲學家孔德(1798 -185 7),在其「實証哲學教程」一書中,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分成三個階段,即神學階段、形上學階段、及實証哲學階段。並正式提出「社會學」概念,其提倡以實証科學方法,研究當代社會。而傳統中國即是處於形上學階段,也就是儒家經學時代。

馬克斯(1818 -1883)的共產革命史觀中,倒轉地將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做為社會基礎,將歴史發展依續分成原始共產社會、奴隸制社會(如羅馬帝國)、封建社會、資產階級社會、最後則是共產革命後無產階級社會。古代中國就被劃撥到東方專制主義領域斯ㄒ

上述哲學或社會學理論丟開歴史事實,不論是唯心或唯物論者,都只是以歐洲的歴史經驗為主,而非以全球史為埸域來論述。這和我們的現實的經驗大大不同。也和非西方社會,在不同時域人們的體悟也大大不同。

三、史賓格勒及湯恩比的觀點

德國的史賓格勒(1880 -1936)其於一戰後出版「西方的沒落」,其反對上述西方的進步史觀。而挑選出巴比侖、埃及、中華、印度、阿拉伯、中美洲、希臘羅馬(古典)、西方歐洲。其以歷史型態學的視角,將這些帝國發展分為創新的文化期及哀落的文明期。因為德國戰敗的氛維,讓其論點大受注目,但其形態對像物不明析,難以想像。

日後的英國的湯因比(1889 -1975),此概念,將各文明體設想如生物體,有生老病死階段。其像目錄學家般收集全球 28 個文明體,來討論其生命週期的各種反應。其再將這些文明分類為第一代八個、第二代四個、第三代七個。另有四個流產的文明,及五個被壓抑的文明。煌煌13卷大著作,中文版只譯出其簡節版本。這對本系列文章,有極大的啟發。但其將文明如海獺祭般排列舖陳擺設,想要避開歐洲中心論的偏見,卻造成沒有重點的歴史觀。當中沒有地緣政治的考量,沒有文化體制的比較,只有部分文明大國相互交涉各種情境(如現在世界就是如此,兩百多個國家,幾個大國及一個超級帝國,要如何分析各大小客體的互動,就超出其分析內容)。

四、社會生物學的挑戰

自從達爾文(1809 -1882)發表「物種起源」後,演化論除解釋地球生命演化外。馬上有人將其應用到種族及國家間的競爭歷史上,此「社會達爾文」理論,認為遺傳優秀的種族,勢必要殖民或消滅劣等民族。但隨著二戰納粹敗亡後,學術界就放棄此立論。

但隨著人類基因研究的突飛猛進,威爾森(1929 -2021 )就以動物昆蟲的羣體生活中所出現行為,如利他性、雄獅屠殺非親生幼獅、以及螞蟻之羣居性等,來推展由基因遺傳主導人類社會行為的各種立論。這當然引來一大羣生物學家的圍剿,雙方在遺傳或環境決定論上,各有堅持。至於要應用到歴史上,大概只有石器時代或原始社會中,這些社會生物學的結論,才有可能被觀察得到。在為社會生物學爭論是否能研究現代社會爭論不休時,生物學家道金斯(19 4 1 -)在其「自私的基因」中,提出如同生物遺傳之基因所涉及之複制和突變,對應於文化傳播之大腦活動,則是迷因學之概念。

五、迷因學(歷史客體)及羣眾心理學(歷史主體)

迷因學認為文化遺傳靠手勢、語言、教育、宗教傳播等過程,在人類社會中擴散及演化。在傳播過程中,也會複制、融合、及突變。這對人類的高級文明具有很大的啟發性,而新近安德森(1936 - 2015)所提出的「想像共同體」正是一種羣體的「迷因」,其具有生殖性、持續性及傅播性,所以歴史上的部族、城邦、國家、帝國,都是迷因的*載群體,這些群體正是歴史場域中的客體對像,可供我們研究批判。

但人類社會中到底在何情境,會讓人體會到迷因那種當下存在的自然性(主體感受)。如我們看到不同蟻羣相遇時攻防的狂熱性,和人類宗教間戰爭的狂熱性,具有強烈的類同性。另外,人類歷史上的帝國專制體制和蟻巢中的蟻后、公蟻、工蟻、兵蟻等階級結構,也可看出似曾相識之感,如小說「南柯一夢」中所訴說的情景一般。

法國的社會心理學家勒龐(1841 -1931)於 1895年出版「烏合之眾-羣眾心理學研究」一書,頓時洛陽紙貴各方爭相出版, 已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傳播全球。其立論以觀察現代城市中的羣眾運動為基礎,也就是在科學發達的時代,人類的羣體活動如競選活動、演唱會、勞工罷工、市民抗議、及革命暴動中,由個體組成羣體,會出現理性倒退,在亢奮下激發集體潛意識的「返祖現象」,此烏合之眾會拋開日常生活中的自私理性或禮教節制,而表現出附合羣體的瘋狂行為。此時在正常理性下面對挑戰風險猶疑不決的正常人士,無法領導羣眾。反倒是犯有精神疾病的人物,會成為羣眾領導人。其愈跳脫程序,愈錯誤連編如古代巫師般,就能如天啟般領導群眾,做出無上公正的群體暴力行為。不論民主政客、納粹宣傳官、或共產革命領袖,都會利用羣眾的盲目特性來鼓動風潮,推翻按步就班的理性秩序。而羣眾就會如痴如醉般的,投入歷史大潮流中,這就是歷中的主體性感受,古今如一,也是人類區分敵我,取得羣體認同感的來源。佛洛伊德(1856 -1939)的個體潛意識心理分析,連接到榮格(1875 -1961的集體潛意,都是受到「烏合之眾」一書的影響。

六、結論

1945年,國共爆發內戰前夕。民主人士黃炎培、傳斯年、左舜生等民主人士訪問延安,商談國事。有天夜裏,黃炎培和毛澤東在窯洞中閒聊,黃問毛如何解決中國王朝存亡的週期率難題。毛略作沉思答道:「 我們已找到新路 ,我們能跳出這個周期率, 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監督政府,政府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當時黃災培想的是西方民主制度,而盤旋在毛澤東心中的卻是整風及如何收放群眾運動問題。

毛澤東在 1950 年建政後,發起一波波的群眾運動,鬥倒地主丶反動浱、右浱後,於 1966 年發起文化大革命,鼓勵青年學生鬥倒黨內走資浱,最後再出動軍隊出面收拾殘局,令青年學生上山下鄉向貧下中農學習。毛所動員的革命群眾,從農民、革命幹部、青年學生、到軍隊,難道都沒有個人反思,當然有,但稍露痕跡就會被糾出當成反革命鬥倒。所以拿「烏合之眾」一書,來分析毛所發起的群眾運動,實扣緊場景絲絲到位,這歴史場景中個體近似瘋狂的主體感受,以及心理病態的領導人物,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絕非孤立少數個案。如太平天國戰爭、白蓮教起義、黃巢農民軍、李自成闖王部隊、十字軍東征、女巫審判,二伊戰爭等,真可謂族繁不備細載。

最後我們做一總結,歷史長河中的所有客體,就是迷因式想像的共同體,其包有部落、城邦、國家、帝國。當我們遠觀時就可理性分析這些客體。但當我們被捲入群眾潮流中,群眾心理學所反應的亢奮、激動、暴力、逃竄,種種生物性的返祖體驗,就是歴史事件的主體感受。這種主客體統一,才能讓我們成為歷史中的觀眾且是主角。而所謂歷史故事,才有撰寫及被理解的可能。

作者:黃吉川(筆名江夏)成功大學講座教授
學歷:羅東成功國小、東光國中、宜蘭高中、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博士
經歷:成功大學研發長及教務長
榮譽:國科會三次傑出獎、力學學會會士、孫方鐸力學獎章
專長:量子電腦、超級電腦(領先全球之核心技術)
著作:161篇國際期刊論文、「到執政之路」共同作者
詩集:二本新詩集「我們」、「啟程」 一本古體詩「試嘗集」

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黃吉川講座教授指導學生認識軟體。   圖:黃吉川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