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今天舉辦廖文毅台灣民本主義」新書發表會,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致詞表示,台獨既不是異端邪說,也沒有那麼神聖,它只是台灣人在歷史長河裡,歷經荷蘭、明鄭、清國、日本及戰後國府統治,所提出的前途選項之一。

廖文毅在228事件後流亡日本,於1957年出版「台灣民本主義」一書(日文),是台灣史上第一本關於台灣獨立運動的綱領性著作,卻塵封在歷史、不為民眾所知。國史館特別邀請專家翻譯為中文,於今天舉行廖文毅「台灣民本主義」中譯版新書發表暨座談會。

陳儀深在開幕致詞時指出,廖文毅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固然是台獨,1959年美國參議院的「康隆報告」也是台獨,1971年外交部次長楊西崑為台灣尋找出路,提議改國號為「中華台灣共和國」,當然也是台獨。

陳儀深說,廖文毅在228後被迫流亡海外,政治立場從原先的「聯省主治」,轉為堅定的主張台灣獨立,他的主張充分展現在「台灣民本主義」書中,這本書雖有其「階段性」及「集體創作」性質,但畢竟是廖文毅從事台獨運動的成熟作品,特色之一就是提出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作為日後完全獨立的國家藍圖。

總統府資政姚嘉文致詞指出,「台灣民本主義」一書最重要歷史意義,在於廖文毅作為台獨運動的先驅者,在1950年代就有如此宏觀視野,主張台灣人要自己當家作主,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

在專家學者座談上,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表示,「台灣民本主義」一書幾乎被現今台灣人所遺忘,此次重新編輯出版,可說重新賦予這本台獨運動前輩心血作品全新生命,並藉由此書,重建及評估廖文毅的台獨運動之路。

吳叡人認為,廖文毅曾受邀參加馬來西亞的建國大典,及亞非第三世界的不結盟運動,不但讓他的台灣獨立主張具有國際能見度,也將台灣獨立放在全球第三世界亞非獨立運動一環,頗具時代特殊性。

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蘇彥圖強調,台灣共和國臨時憲法的時代意義,可視為一部「類憲法」;廖文毅在日本成立一個流亡政府來從事台獨運動,可能是高估自己,但這部憲法的制訂,除承載廖文毅及其同志的台獨理念,亦是藉此行動尋求國際支持。

台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宋承恩表示,當前的中華民國憲法框架,嚴重束縛台灣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廖文毅的主張,對台灣的現狀仍具有強烈的批判意義。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認為,廖文毅的思維裡,是將台灣視為亞洲的「大國」人,而非強國的附屬,吾人必須回到當時年代,檢視廖文毅如何主張台灣的定位,如何去東南亞建立台灣共和國的外交關係,才能合理評價廖文毅其人。

國史館表示,今天與會嘉賓還包括政治受難者前輩陳中統、陳欽生、蔡焜霖,台灣教授協會前會長鄭欽仁、台灣民主運動參與者艾琳達、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名譽教授李南雄、國家人權博物館代理副館長詹嘉慧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