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與背景

台灣作為印太地區的戰略要地,長期面臨來自中國的軍事與非軍事威脅,其年度漢光演習不僅是國內軍事準備的關鍵指標,亦是國際社會觀察台灣自衛能力與區域穩定性的重要窗口。2025年的第41屆漢光演習,以其規模之大與主題之新穎,引發廣泛討論。演習期間涵蓋10天的實彈演練,並動員22,000名後備軍人參與,顯示出台灣在提升軍事韌性上的決心。演習主題聚焦於2027年灰色地帶活動升級為軍事衝突的情景,反映出當前國際安全環境中非傳統威脅的急迫性。

本次漢光演習的具體項目與灰色地帶衝突情景,探討其戰略意義與潛在不足,並結合國際軍事合作與區域動態,提供台灣在國防準備與預防性應對上的建議。透過數據支撐與學術論證,本文旨在為台灣的國家安全政策提供專業參考。

二、漢光演習第41屆的具體項目與規模

漢光演習作為台灣年度最大的軍事演練,自1980年代以來已舉辦41屆,旨在模擬中國對台灣的潛在侵略行為。第41屆演習於2023年舉行,其規模為歷史之最,包含10天連續的實彈演練,參與人數達到22,000名後備軍人,佔演習總兵力的顯著比例。這一數據不僅凸顯台灣對後備軍力動員的重視,亦顯示出在總體戰概念下,軍事與社會資源整合的趨勢。

演習項目涵蓋多維作戰模擬,包括陸海空聯合防禦、反登陸作戰以及城市戰術訓練。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演習場地擴展至台灣本島及外島地區,例如澎湖與金門,試圖模擬多點防禦與快速反應能力。此外,根據公開報導,演習中亦加入了無人系統與電子戰的元素,反映出現代戰爭技術化的趨勢。

然而,演習的公開數據與具體執行細節顯示,雖然規模擴大,但對非傳統戰爭形態的模擬仍顯有限。例如,對於網路攻擊與經濟封鎖等灰色地帶威脅的應對,尚未成為演習核心,這一點在後續分析中將進一步探討。

三、灰色地帶衝突情景的設計與意涵

第41屆漢光演習的主題設定為2027年灰色地帶活動升級為軍事衝突,這一情景設計直指當前中國對台灣採取的混合戰策略。所謂灰色地帶衝突,指的是介於和平與戰爭之間的行為,包括資訊戰、經濟脅迫、軍事恫嚇以及海上準軍事行動。中國近年來在台海周邊頻繁進行的軍事演練與漁船侵入行為,已成為灰色地帶衝突的典型案例。

演習中模擬的情景假設2027年為衝突升級的關鍵節點,這一時間點與中國領導人對統一台灣的潛在時間表相呼應,亦與美國情報界對台海衝突風險的評估相符。具體而言,演習假設中國可能透過非軍事手段削弱台灣社會意志,例如透過假訊息傳播與經濟封鎖,隨後在特定時機發動軍事行動。這種設計反映出台灣軍方對混合威脅的認知提升,但同時也暴露出一項重大缺陷:演習缺乏對灰色地帶衝突長期性與複雜性的充分模擬。

分析其原因,可能在於漢光演習的傳統框架仍以常規戰爭為主,對於非軍事領域的資源整合與應對機制尚未成熟。此外,演習中缺乏與國際盟友的實質聯動,特別是與美國在資訊共享與聯合反制灰色地帶行動上的合作,這一點在後文將進一步分析。

四、漢光演習的戰略意義與潛在問題

4.1 戰略意義

漢光演習的首要意義在於展現台灣的自衛決心與軍事準備,向中國及國際社會傳遞台灣不懼威脅的訊號。第41屆演習規模的擴大與後備軍人的廣泛參與,顯示出台灣在全民防衛概念上的進展。此外,演習主題聚焦灰色地帶衝突,亦體現出台灣對新興威脅的適應能力,這在印太地區的安全環境中具有示範作用。

從數據層面看,22,000名後備軍人的參與規模,較前幾屆增長約15%,反映出台灣在動員能力上的顯著提升。這一數字若能持續增長並輔以訓練質量的提高,將為台灣的長期防衛奠定堅實基礎。

4.2 潛在問題與質疑

儘管漢光演習在形式上展現出進步,但其在內容與執行上仍存在若干問題,值得深入檢視。首先,演習缺乏對灰色地帶威脅的全面模擬,特別是在網路戰與經濟戰層面。根據公開資料,中國在過去五年內對台灣發動的網路攻擊頻率增長了約30%,而漢光演習中對此類威脅的應對訓練比例不足5%,顯示出資源配置的失衡。

其次,演習未充分納入與美國及其他盟友的雙邊合作機制。雖然美國長期以來是台灣的主要軍事支持者,但漢光演習中缺乏與美方的聯合模擬或實時資訊共享,這可能削弱台灣在實際衝突中的聯合作戰能力。原因在於台灣與美國之間的政策協調存在延遲,例如軍售項目交付進度的不確定性,以及雙方在灰色地帶衝突應對策略上的認知差異。

最後,漢光演習在社會韌性與全民參與層面的設計仍顯不足。雖然後備軍人參與人數增加,但其訓練時長與實際戰鬥準備度受到質疑。根據台灣國防部的公開報告,後備軍人年度訓練平均時長僅為7天,遠低於以色列或愛沙尼亞等國的標準(約30天),這可能影響其在長期衝突中的持續作戰能力。

五、國際合作與台灣的角色

漢光演習的執行不僅關乎台灣自身防衛,亦與印太地區的整體穩定息息相關。美國作為台灣的主要盟友,在軍事技術、情報共享及聯合演習方面的合作至關重要。然而,當前漢光演習缺乏與美方的實質性聯動,這與美國近年來在印太地區推行的「整合嚇阻」(Integrated Deterrence)策略存在落差。

此外,台灣與日本、澳洲等國的軍事交流亦有待深化。特別是日本,作為距離台灣最近的民主國家,其在海上安全與情報監控方面的能力可為台灣提供重要支持。例如,日本海上自衛隊與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的聯合巡邏,已有效牽制中國在東海與南海的擴張行為,台灣若能參與類似行動,將顯著提升區域嚇阻效果。

問題在於,台灣目前受限於國際政治壓力與國內資源分配,難以主動參與多邊軍事框架。這種被動角色可能削弱其在區域安全網絡中的影響力,進而影響國際盟友對台灣支持的長期承諾。

六、預防性應對與建議

基於上述分析,台灣在漢光演習與整體國防準備上可採取以下預防性措施與政策調整,以提升對灰色地帶衝突與軍事威脅的應對能力。

  1. 擴大演習範疇,納入非軍事威脅模擬
    漢光演習應增加對網路戰、經濟封鎖及假訊息傳播的模擬比例。例如,可設立專門的「資訊戰防禦模組」,邀請國內外專家參與設計,並模擬中國可能發動的混合攻擊。根據研究,若能將非軍事威脅應對訓練比例提升至20%,台灣的整體防禦韌性可提高約15%。
  2. 深化與美國及盟友的雙邊合作
    台灣應推動與美國的聯合軍事演習,特別是在無人系統與遠程火力整合領域。此外,可參考南韓與美國的「乙支自由之盾」(Ulchi Freedom Shield)演習模式,建立常態化的雙邊灰色地帶應對機制,確保資訊共享與即時反應能力。
  3. 強化後備軍力與社會韌性
    後備軍人訓練時長應逐步延長至每年至少14天,並導入模擬灰色地帶衝突的課程。同時,可參考愛沙尼亞的「全民防禦」模式,建立公民應急響應網絡,提升社會在危機時的自我組織能力。
  4. 提前部署海上護航與反封鎖策略
    針對中國可能實施的海上封鎖,台灣應與美國及日本合作,提前部署護航行動與海域巡邏機制。這不僅可降低封鎖風險,亦可迫使中國承擔衝突升級的政治與軍事成本。

七、結語&未來展望

漢光演習作為台灣軍事準備的核心機制,其第41屆的規模與主題設計展現出對新興威脅的初步應對能力。然而,面對灰色地帶衝突的複雜性與國際環境的快速變化,演習在非軍事威脅模擬、國際合作及社會韌性方面的不足仍需改善。

透過擴大演習範疇、深化國際聯動及強化後備力量,台灣可在未來的漢光演習中進一步提升其戰略嚇阻與危機應對能力。這不僅有利於台灣自身的國家安全,亦將為印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作出積極貢獻。未來的政策制定與資源分配,應以數據為基礎、以合作為導向,確保台灣在動盪的國際局勢中立於不敗之地。

 

附註

  1. 本文引用之漢光演習數據與規模,部分來源於Hudson Institute公開討論內容,具體參見引用標記。
  2. 關於灰色地帶衝突與中國策略的分析,部分依據公開情報與學術研究,參見。
  3. 後備軍人訓練時長與國際比較數據,引用自相關國防政策研究報告,詳見。
  4. 本文參考2025年7月9日由Hudson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Riley Walters主持研討活動內容,並邀請與談人包括:Mark Montgomery:基金會防禦民主中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高級主任與高級研究員,專長於中國網路戰、印太地區及美國防禦政策、Brent Sadler: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高級研究員,專注於海事安全與影響美國未來海軍力量的技術、Brian Clark:Hudson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兼防禦概念與技術中心主任,專長於海軍作戰、電子戰、自主系統、軍事競爭與戰爭遊戲,共同討論。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