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雄某家燒肉餐廳在短短六天內就造成22人食物中毒,患者出現上吐下瀉、發燒與腹痛等症狀。衛生局前往稽查後,發現店內確實存在多項衛生疏失。這起事件令人震驚,也再次喚起我們對食安問題的高度警覺。

其實,這並非個案。2024年春節過後,台灣便接連爆發數起重大食安事件——從二月「蘇丹紅辣椒粉」流竄全台,到三月「寶林茶室」的嚴重中毒案及「小林製藥紅麴保健品」引發的健康疑慮,四月又有「王品集團初瓦、嚮辣」、「八方雲集」、「藏壽司」、「高雄漢來海港」等連鎖餐廳捲入食物中毒風波。這些事件不僅波及知名品牌,更直接衝擊民眾對外食環境的信任。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統計,2024年第一季台灣食物中毒通報件數高達446件,患者人數近2,500人,創下近年新高,幾乎是前一年同期的兩倍。即使每次事件爆發後,衛生單位與業者都會迅速道歉並承諾「強化改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再重演的相同劇本,讓人不禁質疑:台灣的食安體系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台灣不是沒有法規,也不是沒有稽查單位,問題在於執行力不足、罰則過輕、制度鬆散。當企業以低成本換取高風險的利潤空間,而政府又缺乏主動監督的能力,受害的始終是消費者。更嚴重的是,食安失誤往往只被當作「個別事件」處理,卻無人追究體制性根源。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一次次的亡羊補牢,而是全面性的結構改革,包括加重食安違規罰則、建立追蹤追溯系統、提高稽查頻率與透明度。民眾不應該在每一次外食時都懷抱不安,更不該再為他人貪婪與體制鬆散買單。唯有真正落實預防性監管,台灣人才能重新找回對餐桌的信任。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