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教育時,總愛說要教孩子「面對現實」、「培養判斷力」、「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所謂的現實,真的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與精緻的模擬情境嗎?還是也應該包括那些混雜著迷思、歧視、甚至粗俗語言的真實世界?最近引發討論的某份健康與性別教育考卷,正好撼動了這個界線,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們所謂的素養教育,真的準備好讓孩子走進現實世界了嗎?

這份考卷的出題範圍是健康與性別教育。題幹引述了當代青少年日常可能接觸的語言與現象,例如「打砲哥」、「新鮮精液豆漿」、「吐口水在客人金舌雙Q中」等,要求學生根據這些情境做出價值判斷。這樣的題目不僅僅是測驗知識,更是在挑戰學生面對複雜、甚至低俗文化時的判斷能力——這正是素養教育的核心精神。

那麼,「這份考卷真的有問題嗎?」如果有,那問題又是什麼?

(圖片:AI生成)

問題可能出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一、語言風格與用詞過於貼近次文化

這些措辭雖然來自真實生活,卻可能讓尚在價值觀養成階段的學生無法辨識其批判意圖。這就需要仰賴課堂上的適當引導與解釋。

二、缺乏教學脈絡的說明

若這份考卷脫離教學情境、單獨流傳於網路,被誤解為「戲謔」或「鼓吹」,那其教育意圖將完全走樣。素養導向的命題方式,離不開完整的教學設計與教師引導。

三、社會保守價值的反彈

性與毒品議題在台灣教育環境中仍屬禁忌,當一張考卷直指社會黑暗面,也自然挑戰了社會對學校「應該維持純潔形象」的期待。

然而,真正該問的不是「這張考卷是否太骯髒」,而是:「我們是否願意讓孩子看見這些骯髒的真實?」

如果我們口口聲聲說要落實素養教育,卻又在考卷上避談那些青少年每天可能接觸的「不入流生活事實」,那我們給孩子的就只是包裝過的真相,是一種過度消毒的教育幻象。

教育不是為了讓孩子離開現實,而是教他們如何在現實中辨識、選擇與抵抗。真正的素養,不該只是美詞佳句,而應該是直視生活真貌後仍能做出負責選擇的勇氣與能力。

這樣的教育,才是值得我們堅持的教育。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