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馬祖一次長達50天的網路黑暗期,揭示台灣網路通訊的脆弱性;海纜損壞導致斷網,攸關民生、經濟及國安,政府理應投入的防衛經費,卻遭立法院動刀。

「你尚未連接網際網路」,如果有一天打開電腦和手機,螢幕只有這令人焦慮的9個字,這種被斷網的日子,你能忍受多久呢?

2023年2月,連接台灣本島到馬祖的兩條海底電纜「台馬二號」、「台馬三號」,在一周內接連疑似遭中國船隻損壞,導致通訊受阻。當時,馬祖許多民眾夜間聚集在中華電信服務站外,搶用備援微波系統的微弱Wi-Fi熱點克難上網,形成數位時代罕見的奇景。

在斷纜狀態下,馬祖人用手機傳一則訊息,耗時超過20分鐘,不只電話、電視訊號薄弱,旅宿業無法接訂單、交通系統打結、生活物流卡關,各行各業衝擊慘重,前後度過長達50天猶如孤島的網路黑暗期。

馬祖當年的夢魘,看似離台灣遙遠,畢竟台灣本島有14條國際海纜、10條國內海纜,可以相互備援;但是在專家眼中,台灣受限地理環境、國際情勢和相關技術,通訊韌性面臨挑戰,我們與斷網的距離,比你想像的更近。

海下通訊命脈 受損次數攀高

「台灣雖然是資通訊大國,卻有99%以上的網路通訊仰賴海纜。」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董事長黃勝雄說明,作為海島國家的台灣,在低軌衛星還未充分建置以前,連結至海外的海纜幾乎是連接網際網路(Internet)的唯一管道。

儘管目前有微波、低軌衛星等備援技術,但與海纜所能提供的頻寬不能相比,無法穩定支應全國使用量,「就像加油站和油田,量體差別太大,至少差百萬倍。」黃勝雄形容。

海纜就像是「數位生命線」,不只提供生活日常的通訊上網,更會影響跨國金融交易、經貿往來及國家安全,是各國重要的關鍵基礎設施。「平常沒什麼感覺,只有海纜斷掉的時候,才會察覺它的重要性。」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強調。

然而,這條容易被忽略的通訊命脈,正遭受嚴重威脅。據官方統計,自2019至2023年,每年平均有7到8件海纜受損案,2023年更攀上12件的高峰。

在自然狀態下,海纜本來就會老化受損,但台灣近年有八成案例來自外力因素,如遭到抽沙船、漁船與貨輪破壞,也因為索賠不易,4年來30多件受損案件,只有兩案求償成功。

今年初,兩個月內連續發生兩起國外船隻斷纜事件,更讓台灣的海纜韌性挑戰直逼眼前。

( 本文獲今週刊授權轉載,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482期)


譚敦慈中年喪夫,如何打造退休後源源不絕的養老金?兒子從埋怨到感謝「活到老、領到老」
https://btoday.cc/7krwd9

他買200張台光電跳空跌停、忍痛砍在7塊:每天吃一樣便當、讀K線贖罪「融資本身就是妖魔」
https://btoday.cc/7krwdu

   圖:今周刊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