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昨日在論及中美貿易談判的記者會中表示,「中國同意取消所有的非貨幣壁壘,他們已同意開放中國,全面開放中國。我認為這對中國將是極好的,對我們也是極好的,我認為這對統一(unification)與和平非常有利。」
這下可不得了,畢竟「統一」這詞彙在台灣,就宛若新冠病毒般的致命,誰沾誰出事,甚或還可能被餵食「雞鴨飯」。如此萬惡的單字,怎麼可以出現在咱們最堅實的友邦領導人的演說當中呢?簡直欺騙台灣人的感情。
當然,美國或也嗅到台灣高層的緊張氣氛,美國在台協會(AIT)發言人隨即在面對台灣記者詢問時澄清,川普的發言,乃針對美中貿易關係,並重申美國對台政策沒有改變。稍稍降低了我方的疑慮。
然而,統一(unification)一詞,究竟該如何解讀?以下是我的判斷。

過去曾修習外交事務相關課程,對分析國家對外的文稿,稍稍有粗淺的認識。一般而言,當外交人員拿到一份外國領袖的講稿,確實會針對其中的遣詞用字進行推敲,藉以從選字的精準度、以及聲明詞彙的強度,來歸納分析該次演說對本國的友善程度。那是一門非常精準的詞彙統計學,用在分析傳統的國際外交事務上,也總能獲得不錯的成效。基此,假若將川普此番說法,套用外交辭令統計分析,則「統一」一詞,確實顯得突兀,仿若像突襲一般,在中國與台灣之間,希冀透過製造矛盾來獲取更大談判籌碼。

不過呢?要了解的是,川普顯然不是典型的政治人物,無論對國際關係的學養,抑或是個人用字遣詞的修為,其實都不是相當精準。換言之,當一個人總是口無遮攔的胡謅慣了,徒然的用學院派的分析方法去推敲其天外飛來一句的話語,意義也就不大了。
就我看來,若「統一」(unification)指的是美中經貿關係,連著後頭提到的「和平」,也許只是宣示著兩國將從早先的全面對抗,轉而尋求攜手合作的空間。即便該詞真的是隱喻台海關係,或也只能說,對川普而言,他所認知下的中台對峙,也許就像是過往同文同種的東西德模式,終究得循著某種「統一」的方式解決,至於怎麼統,是德國合一模式、抑或是歐盟的邦聯模式,那就不關他的事了。反正嘴巴長在他身上,他早習慣的天天放炮,相信日子一久,世界各國也就免疫麻痺了吧!

總統府與其在字句上斟酌,硬是要越俎代庖的為他國領袖發言作出解釋,還不如將重點聚焦於美中之間那看似有修補可能、甚或進一步成為友好同盟的關係。畢竟,我國的外交策略很清楚,就是「不鳥中國、單押美國」,憑藉著矽盾的優勢,成為美國在與中國進行科技爭霸戰的當下、最堅實的夥伴,賴總統所謂的「脫中入北」,不就是這意思麼?!
但如今,川普顯然非柯建銘總召所言,要與他攜手罷掉共產黨,反倒是為了尋求美國的最大利益,為了讓美國再次偉大,開始動搖堅壁清野的對抗策略,非但大降關稅釋出善意,還表示將在本周末與習近平通話,在在都表現出美中關係將呈現和緩的訊息。一旦美中如果真結束敵對關係,甚或要求台灣必須在某些場域中,重新開展與中國的往來關係,則向來對中國喊打喊殺的綠營當局,又該如何自處呢?

坦白說,若川普不是美國總統,只是我們的小小邦交國領袖,則他這番與中國友好的諸種舉措,相信老早就被冠上「中共同路人」的標籤。基此,將籌碼悉數的押在一位中共同路人身上,不覺得太冒險了麼?
奉勸執政當局,面對像川普這種「變變變」(會不會變成「騙騙騙」,不知道!)的「朋友」,千萬不要當「有應公」,老是有求必應(說「跪舔」難聽),一整個倒貼上去,那可是最容易被甩掉的典型,該當警惕啊!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