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層出不窮,從震驚社會的「乾哥割頸」事件,到近日台中市議員揭露國三生廁所狂毆國一學弟的畫面,讓許多家長不禁質疑:孩子去學校,真的安全嗎?也會隨時注意自家的小孩身上有沒有突然多出某些瘀青或傷口,但看不到傷口,真的代表孩子沒被霸凌嗎?恐怕未必。
一則新聞報導指出,有一名國中女生因為不玩抖音,遭受同學嘲笑、孤立,甚至有人將早餐殘渣倒入她的書包。令人錯愕的是,班導師非但沒有正面處理,反而僅說「偶爾刷刷抖音放輕鬆」。這樣的消極態度,反映出學校對「非傳統」霸凌的敏感度仍有待提升。當學生因為不跟風而被排擠,我們該做的不是讓他們迎合潮流,而是教導孩子尊重多元,尊重差異。
當學生因興趣不同而遭受排擠時,教師應該扮演積極介入的角色,而不是僅給予表面建議。學校應建立完善的反霸凌機制,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安全、受尊重的環境中學習與成長。此外,家長的角色也不可忽視。孩子可能因害怕或自責而隱瞞遭遇,家長應主動關心孩子的校園生活,並與學校攜手合作,打造一個讓孩子敢於做自己、不必迎合主流、也能安心成長的校園。
文/江宗育(學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