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AI 模型模仿吉卜力畫風,引發廣大關注,讓人驚嘆不論色調和筆觸相似,但也讓某些人開始關注:風格到底算不算一種創作財產?當 AI「看得懂」、「畫得出來」,創作者的創作價值是否就此稀釋?
 
風格並非單一技術,而是藝術家與世界對話的過程。宮崎駿筆下的世界,探討戰爭期間、戰後、各種親情友情,不是單靠AI就能「生成」的程式模板。當 AI 模型被餵入數千張吉卜力畫面並自動學習出「類似」結果,技術上是成就,倫理上卻是曖昧的。
 
其次,動畫是否會被 AI 取代?答案是:部分可以、整體不一定。背景建模、自動補間與特效處理,AI 已具備相當效率。但動畫之所以打動人心,不只靠畫面流暢或風格一致,更關鍵的是作者創造的劇本靈魂、脈絡、角色情感與語境。而這些,AI 或許能模仿語氣,卻尚無法「經歷」人類的情緒與選擇。
 
AI 帶來效率與便利無庸置疑,但當它進入藝術領域,我們不能只想「能不能做」,更該問「這樣做,會不會剝奪了某些東西?」吉卜力的畫風,可以被學習、模仿、致敬,但若沒有敬意與邊界,模仿終將變成剽竊,創作的靈魂也會隨之淡薄。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