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近期再度重申,若重新當選,將對中國商品課徵超過 60%的高額關稅,並不排除擴及其他貿易逆差國家。他聲稱這樣能「讓工作回到美國」、「讓中國付代價」。然而,這類激進的保護主義政策在 2018 年就已經實驗過,當時造成物價上漲、供應鏈混亂、美國消費者買單的結果歷歷在目,如今又要重操舊業,只怕未必真能讓美國人民受益。
首先,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數據,川普 2018 年發動的關稅戰,實際上大多由美國進口商與消費者吸收成本,平均每戶每年多支出超過 800 美元。工作機會也未如預期「回流」,反而部分產業因報復性關稅而被迫縮編甚至倒閉。
高關稅雖表面上「懲罰他國」,實則對內傷害更深。這樣的關稅策略破壞了多邊貿易體制,讓美國在國際經濟談判中逐漸失去信任與主導地位。許多國家開始尋找替代市場與供應鏈,長遠看不但削弱美國競爭力,更讓地緣政治更趨緊張。短期政治聲勢或許能因強硬姿態提升,但長期的經濟與國際關係代價,卻是全民買單。
這些深層面的觀念並沒有太多民眾曉得,因為各大媒體的主力報導讓大家反倒把心神放在股票上,彷彿川普的行為是巨大的股市操作,其實背後的國際政治觀、商業走向都是我們不可忽視的。所以我想呼籲媒體在報導關稅政策時,應更深入揭露其經濟後果,而非僅止於政治修辭、股市盛衰,應該機會教育讓人民看清「關稅」背後真正的課題,帶給民眾知識而不單只是⌈講⌋時事,否則可能導致多數民眾盲目地陷入在事情的表面感到疑惑甚至不知道為了什麼而恐慌。
林禹安(學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