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檔振奮人心、打破年齡框架的綜藝節目《乘風破浪2025》卻因種種爭議掀起輿論討伐。台灣藝人陳德容在參加該節目時,因不擅長跳舞、練習態度也不佳、加上常常偷懶,最後甚至因動作太複雜而崩潰痛哭,嚴重影響團隊合作氛圍,影響了整個表演狀態而引發關注。然而,在淘汰環節中,遭到淘汰的卻是表現穩定、唱跳俱佳的王蓉,這讓觀眾驚訝不已。讓不少網友質疑節目是否早有「內定」,是否存在操作票數、保送特定選手的情況。

這樣的節目黑幕,讓人不禁反思,當媒體與娛樂內容逐漸被商業利益操控,真實性與公信力是否已淪為犧牲品?節目製作單位若為追求話題與熱度,選擇製造衝突與戲劇效果,反而模糊了節目的原始宗旨,傷害了觀眾對媒體的基本信任。

傳播媒體作為現代社會資訊傳遞的中樞,其可信度不僅影響觀眾對節目內容的接受度,更進一步聯繫社會對公共事務的態度。當娛樂節目可以操弄結果,民眾難免會質疑,新聞媒體或政治報導是否也同樣存在「劇本」?久而久之,社會將陷入一種「無信任感」的惡性循環中。

回到台灣本身,我們應更珍惜媒體自由的可貴,同時也需強化媒體識讀的教育,讓民眾具備分辨資訊真偽的能力。無論是綜藝、新聞或網路平台,唯有堅守真實、公正的原則,才能讓媒體回歸其作為公共知識平台的本質,並真正達到「乘風破浪」的精神。

失去誠信的媒體,不只造成節目品質下降,更是整個社會體系的動搖。唯有從源頭要求透明、從制度落實監督,才能重建民眾對媒體與社會的信心,也讓台灣繼續在資訊自由與民主價值的浪潮中持續前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