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高雄積極推動社會住宅政策,湯詠瑜議員提出「續建社宅、改進都市設計」的構想,看似溫和,卻點出了城市治理的關鍵。對許多年輕人與弱勢族群而言,社宅不只是屋子,而是他們能否在這座城市留下來、有尊嚴生活的關鍵。政府必須加快社宅興建腳步,更應落實選址公開透明、入住公平機制,讓「居住正義」從口號落實為制度。

然而,都市設計卻常被忽略。許多住宅雖然新穎,卻被困在缺乏人行道、綠地與基本機能的環境中,居民只能「住在高雄」,卻無法「生活在高雄」。湯議員強調應以人為本,從交通動線、社區安全、公共設施全面改善,這正是市府該重新正視的方向。都市更新不是拼開發密度,而是思考如何讓人留下來、願意長住。

政策不能只是蓋房子,更要蓋對的房子;不能只管住得下,更要住得好。當中央與地方不斷喊出「提升宜居城市」,卻仍有太多市民在租屋市場中載浮載沉,這正凸顯了高雄的空間治理仍有努力空間。我們期待湯議員的倡議不只是口號,而能真正推動具體改革,讓高雄不只是看起來宜居,而是實質可居。

 

文/鄭宇崴(學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