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政務委員張景森3日於社群平台發文,直指台灣肥料公司(台肥)結構性弊端,開門見山連發兩問:「台肥的問題在哪裡?」「你要派吳音寧去幹嘛?」

他指出,台肥1999年完成民營化,成為上市公司,農業部卻仍持有24.07%股權,為最大單一股東,形成「已民營、仍有大額公股」的混血結構,天生易受政治操控,成為利益輸送與官商勾結溫床。張景森強調,這非理論空談,而是實務警訊。他曾督導農業部八年,憑藉土地與建築專業,資訊管道暢通,多年來聽聞台肥土地處置傳聞「耳朵都長繭」,每次人事異動皆神秘莫測,無合理脈絡可循,背後皆有積極力量運作,令他「憂心忡忡,遲早出事」。

當前熱搜:VIVO高雄夢時代體驗店拒折抵購手機 消費者批店長恐涉犯消保法

台肥坐擁南港等精華區土地、長達數十年地上權合約與巨額現金流,近期公告台灣人壽續租南港地上權40年、權利金150億元分15年支付,即為一例。此類決策涉及續約與否、租期長短、租金保證金計算、合建或標售路徑、不動產與本業分帳揭露,皆非純技術問題,而是龐大土地利益博弈。若為純民營上市公司,尚有公司治理與股東監督制衡;但台肥仍列政府資產清單,公股加地產,僅放大政治風險與人事爭議。

張景森援引前車之鑑:國營或公股企業土地處分一旦涉「低價圖利、程序瑕疵」,即演變政治與司法風暴,吳乃仁、洪奇昌多年纏訟即為教科書案例;台肥1999年民營化初期,亦曾因股權與治理爆發內控、政治介入疑雲,引發媒體與調查單位大動作介入。邏輯一致:公股+大面積土地=超高政治敏感度。

他主張,公股續存必要性已低,應將「公股退出台肥」列為當局議程,分年減持,改以契約與監理達成公共目標,如肥料框架採購、供應KPI、價格指數連動機制,而非派人經營「肥料+地產」雙軌公司。

當前熱搜:戰斧飛彈不給烏克蘭了?川普:沒有最後一根稻草 普丁已損兵逾百萬

若行政院看中吳音寧正直有為,欲派其改革台肥,張景森表示「小弟可以接受」,但須賦予明確KPI:
1.建立土地與不動產處分透明制度,回歸市場規則,採多軌估價、公開競爭、利害關係全面揭露,關鍵決議須獨立董事或外部專家背書;
2.透過與政府政策契約,落實穩定肥料價格;
3.推動公股退出台肥計劃。

張景森總結,台肥是「民營化的公股公司」,一塊容易腐敗的肥肉,極易生蟲。今天吵人事,明天還會吵下一個人事,不吵時更恐怖。長期之道,在於將台肥移出政府資產清單,讓政府專注公共目標,市場主導資產效率,方能徹底關閉風險、打開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