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亞洲》3 日報導,台灣原計畫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設立代表機構,但雙方在名稱上意見分歧,使設處計畫陷入僵局。消息指出,台灣方面希望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但愛沙尼亞方面傾向沿用「台北」名稱,以避免引發中國大陸不滿。
早在 2023 年,愛沙尼亞政府就宣布同意設立「台北代表處」,但兩年後,計畫仍未有進展。據報導,愛沙尼亞擔心若採用「台灣」名稱,可能重演立陶宛遭中國經貿報復的情況,因此態度謹慎。知情人士透露:「要求愛沙尼亞使用與立陶宛相同名稱是行不通的。當年德國曾協助立陶宛緩解部分壓力,但若愛沙尼亞仿效立陶宛,恐怕難以獲得歐盟內部支援。」
當前熱搜:明年春節長達9天 賴清德:醫院診所開診健保給付加成從30%到100%

愛沙尼亞外交部回覆《日經亞洲》時指出,2023 年內閣已決定接受設立一個非外交性質的「台北代表處」,這樣的形式符合愛沙尼亞對「一中政策」的立場。透過《日經亞洲》表示,雙方在各領域維持「友好交流」。目前台灣在拉脫維亞的代表處負責處理愛沙尼亞相關事務。
報導指出,台灣在立陶宛以「台灣」名義設處的經驗,至今仍影響歐洲各國對台命名的態度。2021 年立陶宛允許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中國隨即降級兩國外交關係並實施經貿反制。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後來曾表示,允許使用「台灣」名稱是「一個錯誤」,並在 2024 年 5 月公開建議應更改名稱,以修復與中國的關係。

歐洲智庫「中歐亞洲研究所」執行主任馬泰伊·西馬爾奇克(Matej Simalcik)表示,立陶宛事件對其他歐洲國家起到了「威懾作用」,讓各國在推動類似設處時更加謹慎。國際危機組織分析師楊晧暐(William Yang)則指出,「過度糾結名稱等象徵性問題,可能讓近年建立的外交動能停滯。台北應聚焦具實質合作意義的領域,例如共同應對混合威脅及強化關鍵供應鏈。」他並呼籲歐盟成員國加強與台北的外交互動。
目前,除了立陶宛之外,台灣已在歐洲多國以「台北代表處」名義設立機構,包括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瑞典與芬蘭等國。
位於比勒陀利亞的原台北代表處。 圖 : 翻攝自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