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 Volodymyr Zelensky)稍早指出,烏該國安全部門於2024年夏季在俄羅斯境內摧毀了一枚俄羅斯「奧列什尼克超音速彈道飛彈」(Oreshnik,意為「榛果」)。
《基輔獨立報》(The Kyiv Independent)報導,澤連斯基在10月31日的記者會上指出,烏克蘭安全局(SBU)、國防情報局(HUR)以及國防軍其他部門參與這項行動。
全站首選:22公尺巨型南瓜燈點亮衛武營! 2025年高雄萬聖節活動正式開跑
烏克蘭安全局局長馬柳克(Vasyl Maliuk)隨後明確指出,這枚可攜帶核彈頭的導彈是在俄羅斯阿斯特拉罕州的卡普斯京亞爾飛彈靶場被摧毀的。該靶場是莫斯科測試戰略武器的重要場所。
澤連斯基補充說,俄羅斯每年最多可生產六枚此類飛彈,據報道,俄羅斯試圖將這類導彈部署在白俄羅斯。 「其射程可達5000公里,盲區達700公里。我們在歐洲的伙伴應該對此保持警惕。」
報導指出,俄羅斯於去年11月21日對烏克蘭城市第聶伯羅發動空襲,首次使用了實驗型「奧列什尼克」(Oreshnik)導彈。普丁稱,此舉是對烏克蘭使用美國和英國遠程飛彈襲擊俄羅斯領土的報復。
當前熱搜:872架摔了482架! 終於告別「飛行棺材」 服役60年 印軍「這機」全部淘汰
俄羅斯總統普丁在2024年11月宣布了這款飛彈,他表示,「奧列什尼克」是西方防空系統無法攔截的新發明。
「奧列什尼克」飛彈的設計目的是攜帶核武。然而,普丁表示,在對第聶伯羅的攻擊中,該飛彈並未攜帶核彈頭。
普丁在2024年11月21日的電視演講中說:「在實戰條件下,我們對俄羅斯最新的中程飛彈系統之一進行了測試。這次測試使用的是非核高超音速彈道飛彈。」
普丁所描述的「奧列什尼克」(Oreshnik)飛彈系統非常新,除了他在演講中提到的內容外,幾乎無人知曉。
然而,奧斯陸大學國防專家、博士後研究員霍夫曼(Fabian Hoffman)當時告訴《基輔獨立報》:「如果這套飛彈系統的新零件超過10%,我會非常震驚。我認為他們基本上只是拆解了RS-26導彈,或者說只是簡單地利用了它的部件,然後進行了一些升級,並重新塗裝,就組裝成了這枚新導彈。」
霍夫曼提到的RS-26飛彈指的是RS-26「魯別日」(Rubezh)飛彈,人們對這款飛彈已經相當了解。
「魯別日」飛彈於2011年首次研製,並於2012年成功試射。該飛彈重36,000公斤,具備核打擊能力,屬於中程彈道飛彈(IRBM),已知射程為5,800公里。
其宣稱的6,000公里射程未經驗證,僅勉強達到洲際彈道飛彈(ICBM)的等級。
事實上,由於「先鋒」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項目,該飛彈的研發和部署已於2018年停止。
「魯別日」飛彈配備了多彈頭獨立再入飛行器(MIRV)有效載荷,這在第聶伯羅襲擊事件的影片中有所體現。
霍夫曼說:「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反應過度,這一點非常重要。」他還補充說,儘管普丁發表了相關言論,但導彈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霍夫曼道:「我喜歡他關於『高超音速』的評論——他當然要提到這一點,但所有中程彈道飛彈最終都會達到高超音速,所以這根本沒什麼大不了的。」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官員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當時告訴《基輔獨立報》,雖然「我們嚴肅對待所有針對烏克蘭的威脅,但必須牢記幾個關鍵事實。」
「烏克蘭已經抵禦了來自俄羅斯的無數次襲擊,包括來自彈頭威力遠大於此武器的導彈的襲擊。」
「我要明確指出:俄羅斯或許試圖利用這種能力來恐嚇烏克蘭及其支持者,或在資訊領域博取關注,但這不會改變這場衝突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