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政府宣布普發1100萬本《全民國防手冊》時,社會的第一反應並非肯定,而是質疑,這6447萬元的印製經費,會不會成為另一堆「沒人打開」的紙本?在資訊高度數位化的今天,多數人早已習慣以手機取得訊息;相較之下紙本手冊顯得笨重、不便,也更容易被懷疑其必要性,這些聲音不能忽略,因為它們反映的是民眾對公款運用與政策效益的真實關切,然而若討論只停留在「這本手冊會不會被翻開」,反而會遮蔽它更深層的國安意義,普發手冊並不是象徵性動作,而是台灣在面對極端情勢時,降低恐慌、避免混亂、強化社會冷靜度的基本工程。

外界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兩個面向,首先是成本效益,印製1100萬本、耗資6447萬元,在資訊更新快速的時代,紙本是否能維持準確與實用,確實需要被清楚說明,其次使用率也成為討論焦點,許多家庭在工作與生活之間被數位設備填滿,是否真的會主動翻閱一本紙本手冊,也是政策推動時必須面對的現實疑問,這些討論本身都合理,也需要政府正面回應,讓民眾理解普發的必要性。

但若因此完全否定手冊的價值,則忽略了它在危機時刻的關鍵作用,普發的目的並不是要求所有人從頭到尾閱讀,而是確保每一戶都有一份統一、可靠,並能在緊急情況下立即取用的官方資訊來源,只要一百人中有一人願意翻開手冊,他獲得的資訊就可能在重要時刻分享給家人、鄰居或社群,形成以點帶面的擴散效果,台灣社會習慣透過社群轉傳、口耳相傳擴散訊息,一旦手冊成為話題,其效益往往比單向宣導更具滲透力與持久度,因此這本手冊的價值不在於「多少人看完」,而在於「讓人在需要時能找到它」。

國防從來不是軍方的單一責任,而是整個社會的共同任務,一本文字不多的手冊無法讓台灣變得無懈可擊,但它能在危機時少一分恐慌、多一分秩序,一份手冊或許無法改變所有人,但若一百個人中有一人願意翻開它並將資訊向外傳遞,台灣就會比昨天更安全一些,普發手冊不是浪費,而是讓社會在不可預測的情勢下更冷靜、更一致的必要準備。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