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二架第六代戰鬥機原型機在秋日天空中完成試飛中國第六代戰機研發計畫正式進入密集飛行測試階段。自去年 12 月首架原型機亮相以來,該機項目已成為具體化最快、腳步最為積極的下一代戰機研發案之一。

中國首架第六代戰鬥機原型。 圖:翻攝自X帳號@DJSnM

從近期公開畫面觀察,新型原型機在氣動佈局和外形設計上出現多項顯著變化:採用位於機背與機側的三進氣口佈局、取消垂尾以提升側向隱身、以及鋸齒形矢量噴管等設計細節,均顯示研發團隊在追求隱身、推力分配與機載電子負載之間取得新的技術平衡。

全站首選:殖利率勝勁敵0050!006208下半年配出爐 11月18日除息

該機採三發構型的選擇被視為戰術與技術上的雙重考量。與傳統雙發設計相比,第三台發動機可提供更高的動力冗餘,並為大型主動相控陣雷達與其他電子系統提供充裕能源。曝光畫面中,機頭尺寸較現役戰機普遍放大,外界推測其內裝主動相控陣雷達的探測距離可能超過 400 公里。

機身下方的大型武器艙與三個腹側彈艙,意味著該機可攜帶大量遠程空對空與對地精準打擊武器,具備同時應對多目標、執行遠端突防與長航程巡航任務的能力。

中航工業瀋陽所研製的六代機重量明顯減輕。 圖:翻攝自南海的波濤

在隱身設計方面,無垂尾佈局雖然增加了控制系統複雜度,但能有效降低側面雷達散射截面。同時,新型超音速進氣道與機身融合設計,以及鋸齒狀向量噴口的應用,有助於控制雷達與紅外訊號特徵,顯示相關設計已兼顧多頻段匿蹤需求。

全站首選:林芳郁失智親臨現場 賴清德暖舉曝光:我質詢過你「要原諒我哦」

最引人注目的是作戰半徑數據:若超過 4,000 公里的航程屬實,將令該型戰機能從中國直達並覆蓋關島、威克島等西太平洋重要節點,對美軍在第二島鏈的部署構成戰術壓力。分析人士稱,結合隱身、長航程與強大傳感器的組合,該機有望在預警機覆蓋薄弱區域獨立執行滲透與制空任務。

若超過 4,000 公里的航程屬實,將令該型戰機能從中國直達並覆蓋關島、威克島等西太平洋重要節點,對美軍在第二島鏈的部署構成戰術壓力。 翻攝自 騰訊網 邵永靈

軍事專欄《栗子評述》指出,該計畫呈現出與殲-20 類似的高速研發節奏:從首飛到目標服役僅用了數年時間。部分評論將 2031 年列為潛在的服役時點,但專家強調,具體服役時間仍取決於試飛結果、系統整合與量產能力。

評論指出,此次重型六代機的研發不僅是單一型號的技術突破,更反映解放軍空軍在作戰理念上的變革。其大載彈量與多用途彈艙,暗示該機可能兼具制空、遠距打擊及空中指揮節點等多重功能。配合已在開發的輕型六代機,顯示中國正朝向高、低搭配、體系化的第六代空戰架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