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於本月24日在澳門舉行的「2025年中韓日文化部長會議」昨(20)日突然宣布「延後舉行」,更重要的三國領袖會議可能也將「無限期暫停」。

韓國時報》(The Korean Times)報導,始於2008年的中日韓三方領袖峰會屢次因雙邊爭端而中斷,其中包括2012年中日因釣魚台而起的領土爭端。外交觀察家指出,類似的中斷很可能會再次發生。

當前熱搜:中日衝突的蝴蝶效應!謝金河:把過去霸凌台灣的招勢全用在日本身上

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鄭志華表示,三方領導人對話「無限期暫停」的可能性很高。他指出,中國總理李強拒絕在即將於南非舉行的G-20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與高市會面。「由於下一屆三方峰會將在日本舉行,各國領導人必須前往日本,北京方面會認為當前的外交環境遠不利於推進對話。」

成均館大學東亞研究副教授張暮輝則認為,如果沒有領導人層級的會晤,一些重大倡議將難以推進。

他解釋說,中日韓三邊合作建立在「高峰會-部長級-工作層級」框架之上。領袖高峰會是匯聚各國領導人政治願景的契機,也是塑造和設定合作議程的強大引擎。

全站首選:快訊》03:43雲林縣古坑鄉發生規模4.3有感地震 最大震度雲林縣草嶺4級

他表示:「諸如加快升級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或啟動新的部長級機制等重要項目,需要舉行峰會,由三國領導人共同簽署宣言以最終確定。」他還補充說,現有的業務層面工作受到的影響較小。

他指出,三國領導人已達成共識,三邊合作框架應著重於與改善民生直接相關的「軟性」議題,而非拓展至外交、安全或戰略等敏感領域。

他指出:「但近年來,諸如『中日韓+』合作機制和中日韓合作基金等重要提案在該框架內難以獲得支持。」

專家認為,不斷變化的國際格局可能會使貿易和技術合作變得更加困難。

西江大學日本問題資深研究員金白柱(音譯)告訴《韓國時報》,三國之間的合作,尤其是在對美中競爭至關重要的領域,面臨嚴重的限制。

金白柱補充說,首爾和東京對美國安全保障的依賴,使它們無法與北京攜手捍衛全球經濟秩序。

金白柱說,「未來在合作方面取得實質進展的可能性似乎越來越小。」

金白柱認為,這是因為各國都認為對方在「改變現狀」,日本和美國都將中國視為「修正主義勢力」。

「另一方面,中國透過高市的言論等事件確信,日本和美國正在違背其對『一個中國政策』的承諾。』

金白柱補充說:「除非雙方以實際行動明確證明情況並非如此,否則三方合作框架仍將是一個受限且象徵意義有限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