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以「存亡危機事態」視角提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這是日本政府首次把台灣問題制度化納入自身安保架構,而非只是政治人物的政策主張。但對中國而言,這不是一般性的外交表態,是針對其「台灣是中國內政」敘事體系的根本挑戰。也因此,中國這一輪反制不是情緒性批判,而是精準地從「主權領土」的方向回擊,以主權反制主權,從外交、軍事、輿論三線同步升級。
反制升溫,從外交批判到軍事威懾
現正最夯:儘早完成2026佈局 民進黨通過高市7選區議員提名席次
高市談話直接觸動中國最敏感的神經。因為她不只是政治宣示,而是以「存亡危機事態」這一套「法律定義的安保概念」來處理台海,等於承認台海穩定是日本生存利益的一部分,迫使中國面對一個現實:台灣議題再也不是中國能單方面定義的「內政」,而是第一島鏈共同面對的安全核心。因此,高市講話一出,中國官方把高市描繪為「挑戰中國主權」,而這種定位,決定了中國後續反制的方向。
最先升高的是外交戰。中國外交部上下採高強度批判,國台辦同步操作「干涉內政」的敘事,官媒則將高市描繪為破壞區域和平的「挑釁者」。而外交火力只是一個起點,真正具威懾意味的,是軍事訊號。中國宣布在黃海中部進行 3 日實彈射擊演習,24 小時禁航,訊號明確,針對日本而非例行軍演。
全站首選:Cloudflare技術故障「全球大當機」ChatGPT、X、政府網站都掛了
更具意涵的是,中國海警16日宣布1307艦艇編隊「進入我釣魚島領海」巡航。中國過去雖常在釣魚台周邊活動,但這次強調的是「領海內」,這是對日本行政管轄權最直接的挑戰。相當於對日本宣告:「你挑戰我對台灣的主權,我就挑戰你在釣魚台的主權敘事。」
這是一次精準的主權對主權報復。
同時,中國也重啟另一個敏感工具:操作「琉球地位未定論」。從抖音、微博到官媒評論,關於「沖繩不屬於日本」、「琉球主權可再議」的內容再度大量出現,甚至再次炒作沖繩獨立、琉球藩屬史等敘事。這些訊息的擴散,並非要真的煽動琉球獨立,而是作為對日本的心理戰與政治壓力。中國想傳遞的訊號非常清楚:既然日本要在台灣問題上挑斷中國的主權神經,中國也完全有能力破壞日本在沖繩與釣魚台的主權敏感點。
這些對日本主權敏感點的施壓並非偶發,而是源自中國在第一島鏈戰略空間被壓縮的焦慮。正因如此,中國才以更直接的主權議題回擊日本的安保調整。
中國三個加劇中的地緣焦慮
首先,是中國對第一島鏈的戰略收縮感。日本公開把台海視為自身安保的一部分,使台灣議題從中國可單方面定義的「內政」走向區域安全的制度核心,也代表中國在第一島鏈的戰略活動將面臨更大的外部牽制。這種從「可以獨自處理」到「必須面對多方制衡」的轉變,正是中國最深層的結構性焦慮來源。
其次,是沖繩在台海衝突中的前沿地位。一旦台海情勢升高,美軍介入必然從沖繩出動,等於美日同盟將被直接拉入。換言之,沖繩的軍事位置讓台海危機不僅是日本的安全問題,而會立即上升為美日同盟整體的戰略事件。這才是中國最擔心被指出的現實。
第三,是輿論與認知戰的操作空間。近年中國對外資訊戰已把「琉球」納入素材庫,以挑動沖繩與東京之間的政治信任缺口。當其他戰略手段受到牽制時,這是最容易切入、成本最低的一條外部施壓管道,正好回應其在第一島鏈受限下的不安。這不是因為沖繩真的會「親中」,而是只要日本本土與沖繩矛盾增加、內部嫌隙擴大,就足以削弱日本面對區域威脅時的政策一致性與社會凝聚力。
台海安全不僅牽動日本,也牽動第一島鏈
因此,這一場中日衝突的真正本質,不是口水戰,而是印太安全架構的「主權再定位」。高市把台海從地緣熱點提升為日本安保體系的結構性議題,而中國則以釣魚台與琉球回擊,強化台灣議題的國際化成本。台海安全不僅牽動日本,也牽動整個第一島鏈。當中國試圖以「主權反制主權」的方式報復時,它同時也證明了另一件事:台灣,已經站在區域戰略中心。
(作者為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