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針對《經濟學人》的「台灣病」說法,經濟部長龔明鑫回應說:「台灣沒有病,有病的是那些講我們有病的人」。前駐歐盟代表李淳,也用另一種說法:「這不是病,而是勳章。」兩種說法語氣不同,本質卻非常接近:都在強調台灣經濟的強勁,很值得驕傲,而不是生了什麼「病」。

曾擔任政院政務委員及經發會副主委的張景森,在其臉書「543評論/張景森」粉專表示,他完全理解龔明鑫和李淳想傳達的正面意圖:要替台灣打氣,維護投資人和國人的信心。這十年來,台灣的經濟成績確實亮眼:企業獲利創新高,科技產業站在世界供應鏈的核心,出口數字亮眼,政府與民間都付出了很多努力。身為經濟政策推動者龔部長確實有很大的功勞,這一點不應被抹煞。

現正最夯:中日衝突的蝴蝶效應!謝金河:把過去霸凌台灣的招勢全用在日本身上

不過《經濟學人》並沒有否認這些成績,它談的不是「台灣不好」,而是「台灣這麼好,卻伴隨了哪些副作用」。它把焦點鎖在低估匯率這個因素上,當然未必完整,甚至可能偏頗;但它丟出來的是一個結構性的提醒:這種成長模式,對國內分配和長期穩定,究竟帶來什麼影響?換句話說,龔明鑫談的是台灣的「富貴」,《經濟學人》談的是台灣的「富貴病」。有錢人當然也會有病,兩者其實不矛盾。

他強調,一個有錢人長得富態圓潤,看起來很「福氣」;但如果是肥油多、肌肉少,體脂過高、內臟脂肪超標,那就是典型的亞健康。你要說他「很會吃」沒錯,要說他「身體沒問題」那就未必了。現在的台灣經濟,很可能就處在這樣的狀態:看起來強壯,卻可能跑不遠。

其實大家日常其實感受得很清楚:
* 企業獲利節節上升,但利潤卻沒有相對分享給員工與全民。
* 勞動所得占 GDP 比重只有約 48% ~50%,長期明顯偏低,薪資中位數也長期追不上物價與房價。
* 房價所得比不斷攀升,年輕世代「買不起」、「搬不走」、「存不到」已經變成社會共識。
這些不是國外雜誌憑空想像,而是台灣家庭每天在承受的壓力。這些現象,就是「富貴病」的症狀。
經濟出現「富貴病」,確實是因為成功才有這個問題,但仍然是病,尤其會侵蝕公平分配,削弱長期競爭力。承認有病,不是抹煞現有成績,而是讓台灣可以跑得更久、更穩。
其實執政團隊很清楚「如何提高勞動所得」是一個執政的必考題,有些措施已經在做了。但是他認為應該提出更具體且更完整的政策去推動,來回答國家經濟上的這個重要考題。

現正最夯:快訊》03:43雲林縣古坑鄉發生規模4.3有感地震 最大震度雲林縣草嶺4級

張景森提出三個建議:

一、建立制度化的利潤分享機制

應該在制度上,讓生產力成長與薪資調整有效連動,設定合理的員工分紅底線,讓勞工不再只是景氣循環中的最後一個被照顧的人。這個好像已經有修法的法案了,應該積極推動。

二、應該對超額利潤課稅,將成果分配給全民。

對賺到超額利潤的企業應課以合理稅負,形成「成功企業回饋社會」的機制,再透過公共支出、社會投資與現金給付,把成果分享給更多人,特別是那些長期被忽略、但一樣撐起經濟的人。這樣的想法,並非憑空發想,而是國際趨勢。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正在推動全球企業最低稅負制,鎖定全球營收超過 7.5 億歐元的大型跨國企業,要求其稅率不得低於 15%。更進一步的「全球利潤分配稅制」,更是直接針對超大型企業(營收超過 200 億歐元且利潤率超過 10%)的超額利潤課稅。
這套國際反避稅架構的精神,正是為了確保巨額獲利的企業能公平分享稅收,對營運所在地的社會做出貢獻。台灣應該積極跟進,將這類超額利潤稅收用於改善國內分配問題。

三、超徵稅金發現金也許是對的,但普發是錯的,希望下一次不要再這樣發!

最近超徵稅收發現金給人民,方向是對的,因為看不出來政府有什麼更好的計劃。但做法是錯的,採全民一人一萬的「普發」,經濟效果有限,尤其目前重要的經濟目標,拉高中低收入家庭所得的作用太小了。真正符合正義與經濟效率的作法,應該是把錢優先分配給所得較低、處境較弱勢的族群,高所得、高資產者根本就不應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