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部日前宣布稀土鋰電池石墨等關鍵物項出口管制,隨即遭美國總統川普威脅對中國產品加徵100%關稅,造成全球股市劇震。北京方面試圖以「出口管制非禁止出口」說詞,為失控局勢「踩剎車」。政治評論員汪浩今天(12日)分析,中國正進行「戰術性降溫」,換取喘息空間。

事件源於10月9日,商務部聯合海關總署發布多項公告,對稀土開採冶煉技術、中重稀土元素(如釤、鏑)、鋰電池負極材料及人造石墨實施出口管制,部分措施自11月8日起生效,涵蓋含有中國成分的境外產品,明確禁止向海外國防企業提供技術支援。此舉被視為回擊美國晶片禁令,北京強調維護國家安全與防擴散義務,然引發市場恐慌,擔憂全球電動車、半導體供應鏈斷裂。川普10日於自創社群平台「Truth Social」發文怒斥中國「極端敵對」,宣布自11月1日起對中國進口加徵100%關稅(疊加既有30%),並控管關鍵軟體出口,並一度暗示可能取消月底韓國APEC峰會與習近平會晤。分析指出,此波關稅若落實,將重創中國出口達數兆美元,衝擊就業與經濟成長,全球股市當日崩跌2%以上,納斯達克(NASDAQ)更重挫3.5%。

當前熱搜:主席選舉遭滲透?林秉宥警告:鄭麗文成中共武統派滲透台灣的政治樣本

面對美方強硬,北京語氣驟變。商務部發言人回應,管制符合國際慣例,非針對特定國家,出口符合規定者將獲許可,呼籲中美企業攜手應對關稅傷害。汪浩指出,此為「內外雙重安撫」:對外傳遞理性訊號,避免被扣貿易挑釁帽子;對內緩解地方企業壓力,這些產業出口依賴高達90%,全面封鎖恐引發供應鏈危機。長期許可證則保留談判槓桿,北京可選擇性放行,展現「模糊管制」彈性。

專家評估,「管制非禁止」的說法並非中國政策逆轉,而是習近平觀望美方反應的戰術退讓,北京可能觀察美方態度再做某種程度的妥協;某種程度是經濟版的「衝突、妥協、進度」三部曲。分析師警告,2025年全球經濟恐陷衰退風險,中國GDP成長目標5%岌岌可危。特別是中美若無法理性對話,將造成「新冷戰」格局。
又可在必要時快速緩和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