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監察機構《政府問責署》(GAO)最新報告指出,美國海軍因長期缺乏武器系統的資料權與零件供應來源,正被迫從報廢或停飛的裝備上「拆零件救機」,以維持戰備狀態。報告形容,五角大廈在武器維修與智財權管理上出現結構性漏洞,使維修時程不斷延宕、成本不斷攀升。

GAO 指出,美國國防部(DOD)在武器採購與研發過程中,往往未能向承包商取得完整的「技術資料權」(data rights)與智慧財產權,導致後續維修與後勤補給高度依賴原廠廠商。當零件供應延誤時,維修人員便只能拆卸其他機艦上的零件以維持運作。

全站首選:主席選舉遭滲透?林秉宥警告:鄭麗文成中共武統派滲透台灣的政治樣本

報告點名五項主要武器系統存在嚴重資料權問題,包括 F/A-18 戰機F-35 戰機、濱海戰鬥艦(LCS)、史崔克裝甲車與維吉尼亞級核潛艦。GAO 指出,這些系統皆「缺乏足夠的資料權以執行軍工廠級(depot-level)維修」,導致海軍與陸軍均陷入「供應商鎖定」(vendor lock)的困境,必須仰賴承包商才能維持系統運作。

F/A-18 維修人員向 GAO 坦言,多年來未能取得主承包商的頻率纜線製造資料,迫使他們「拆除停飛戰機的零件」來維持其他機體運作。由於只有原廠能製造該零件,維修時程完全受制於廠商進度。維吉尼亞級潛艦維修單位也反映,部分關鍵零組件因技術資料掌握在承包商手中,必須拆卸其他潛艦零件代用。

GAO 指出,這種「拆解維修」短期內雖能維持戰備,但長期將導致維修工時上升、成本增加及可用艦機數下降。報告也批評國防部「未妥善管理現有的智財權」,包括工程圖與技術手冊,部分專案人員甚至未完成對獲取資料的審查與歸檔,導致後勤支援效率低落。

現正最夯:入秋首波降溫即將報到!氣象粉專揭三大特徵 北部恐驟降10℃

報告分析,現行法規雖賦予國防部在操作、維修、安裝與訓練上使用資料的權利,但並不涵蓋完整的製造程序與生產資料,造成政府與廠商對「資料範圍」理解不一,影響系統後續維持。由於國防部指引主要著重於「採購早期階段」,忽視武器進入服役後的維修階段,使各專案辦公室難以預估未來所需資料範圍,進而導致「不是資料太多造成預算暴增,就是資料太少導致維修受阻」的惡性循環。

GAO 建議國會明確立法規範承包商與國防部間製造資料的歸屬方式,並要求國防部「為已進入維持階段的專案提供更多智財權規劃資訊」,同時檢討現行資料審查與交付制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