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官方智庫《南海戰略態勢感知》(South China Sea Probing Initiative,SCSPI)16日發布最新觀察報告,指近年來美國軍方在南海及周邊地區大幅增加無人偵察平台部署,以RQ-4「全球鷹」(Global Hawk)、MQ-4C「海神」(Triton)及MQ-9「死神」(Personification of Death)等中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為主力,構建多維情報、監視、偵察與打擊網(ISR-Strike)。這些無人機憑藉長程滯空、模組化感測器及低風險高頻次出動優勢,成為美軍在西太平洋前沿部署的核心力量,目前約占對中國近程空中偵察任務的30%,未來可能成為美軍對中國偵察的主力。

根據SCSPI觀察,RQ-4全球鷹由美國空軍操作,時速644公里,航程約2.5萬公里,續航力達36小時,具備洲際作戰能力。其配備合成孔徑雷達(SAR)、光電/紅外線感測器(EO/IR)及信號情報(SIGINT)系統,可進行廣域高空持續偵察。主要由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的第4偵察中隊運營,2023年1月曾短暫部署至新加坡樟宜基地,5月則轉至日本橫田基地,支援印太地區作戰能力。

現正最夯:米塔與樺加沙颱風即將形成!氣象專家提醒注意這顆:可能達到中度颱風或以上等級

美國空軍RQ-4全球鷹無人機。 圖:翻攝U.S. Air Force

SCSPI指出,MQ-4C海神隸屬美國海軍,可在1.7萬公尺高空滯留逾30小時,時速610公里。其AN/ZPY-3多功能雷達提供360度全天候監視,24小時內可覆蓋700萬平方公里海域或陸地。2020年初,兩架MQ-4C首次部署至關島,隸屬第19無人巡邏中隊,2021年5月短暫進駐日本三澤及岩國基地,2023年9月再次部署關島,2024年5至10月增派至沖繩嘉手納基地。2020至2025年7月,MQ-4C在西太平洋累計231次出動,飛行2200小時,平均任務時長9.6小時。

美軍MQ-4C海神無人機。 圖:翻攝U.S. Navy

而由美國空軍及海軍陸戰隊操作的MQ-9死神,時速482公里,續航力達30小時(偵察任務)或23小時(滿載武器)。2023年3月,MQ-9首次部署至菲律賓巴薩空軍基地(Basa Air Base),支援「肩並肩」(Balikatan)軍演及第二托馬斯礁(Second Thomas Shoal,中華民國稱仁愛暗沙)監控。2023年11月起,8架MQ-9長期部署嘉手納基地,隸屬夏威夷第3無人機中隊,2025年8月轉為無限期部署。美國並計劃2025年在南韓空軍基地展開MQ-9長期輪換部署。另外,美國國務院於2020年11月3日批准向台灣出售4架MQ-9變型MQ-9B「海上衛士」(Sea Guardian)無人機系統,預計首兩架將於2026年交付,其餘兩架於2027年完成,2029年底完成整體系統建置。

美軍MQ-9A無人機。 圖:翻攝U.S. Air Force

SCSPI分析,美軍透過RQ-4的戰略預警、MQ-4C的廣域監視及MQ-9的戰術支援,構築層次分明的無人機偵察網,部署基地與數量持續增加,未來活動頻率可能「比肩」或超越有人駕駛偵察機,成為抵近中國偵察的空中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