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海傳出小學生被安排參加長達9年的抽血計劃,家長們人心惶惶,因為這可不是單純為了健康檢查;每個孩子的血型和組織型,其實都屬於高度敏感的個人隱私。更讓人震驚的是,在對岸中國,這些最私密的身體數據,似乎正一步一步被國家接收成為「國有器官」的一部分。
起初,計劃以學童健康為名,每兩年收集一次血液樣本,由官方生物資料庫統一保存,乍看之下,似乎是現代醫療監測的必要之舉,這樣長期、系統性留存孩童生物數據的動作,究竟還有多少未公開的用途呢?當一個國家掌握大規模生物樣本,誰來監督系統不被濫用?
畢竟,中國「器官移植」的爭議問題早已廣為人知,涉及未成年人、異議人士、宗教信仰者等弱勢群體,相關案例層出不窮;器官移植原本是拯救生命的善行,但在中國「被動捐贈」的黑暗傳聞與官方說不清的龐大器官來源,每每讓國際社會側目,此次官方以公共健康名義收集的大數據,很難讓人相信純屬善意。
許多上海家長拒帶孩子參與,社群網路上流傳著憂心忡忡的討論,有人質疑中國正在把兒童建立成一個「活體器官資料庫」,更擔心自己的孩子有天可能因「資料庫」上的配對結果,成為他人獵取器官的目標。
台灣社會對個資隱私早已高度敏感,過去就曾因健保卡洩漏事件引起公憤,器官移植流程受到層層把關,健康資料之運用常有公民團體與立法機構積極監督;而對比上海抽血案,家長只能在社交平臺集體發聲,卻總換來無解的疑慮以及焦灼。
這樣的現實,值得我們社會警醒,因為個人資料、身體自主,是現代文明社會最基本的界線;任何將血液與基因樣本「國有化」的趨勢,都不單純只是對個人隱私的踐踏,更是對人性底線的挑戰。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