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每天上下課、上班搭的那班公車,裡面的運將先生/小姐一趟就得載二、三十個人,甚至四十個人起跳,而且一路開三、四個小時。可是我們經常沒有意識到,他們其實掌握著我們這些乘客的性命,而且不是一兩條,是幾千條。
長時間重複同一路線,真的不累嗎?
三到四個小時,同樣的路途、同樣的景色、同樣的煞車與油門。身體會疲勞,這應該很好理解。但心理呢?情緒呢?耐性呢?誰來接住他們呢?
根據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的資料,全台公車司機平均年齡,這十年從 45.2 歲漲到 51.2 歲(2024年)。也就是:司機越來越老,但新人不願意進來。人力不足就代表要補班、要長工時,精神壓力當然也越來越大。
那就可能導致司機脾氣變得比較易怒、情緒起伏大,甚至感到不平衡。如果他們因為過勞導致心理狀況變差,最後承擔後果的是誰?很可能就是車上的我們。
還有那個很現實的問題:吃飯跟上廁所到底要怎麼辦?
三、四小時不能下車,遇到吃飯時間也只能硬撐。
我自己放學時遇過兩次:司機大哥在等紅燈的時候,整個人趕緊低頭扒飯,真的,就是那種三秒內塞兩口的速度;看到那畫面真的很難不心酸,吃飯時間竟然也要跟紅綠燈配合。
更不用說廁所,如果沒有人力來輪替,他們連想尿尿都得忍到下一個「可能沒人檢查的空檔」。
這真的正常嗎?一個掌握這麼多人生命的人,連基本生理需求都不能由自己決定。
薪水高,那是用命換來的。
常看到廣告「司機月薪八萬、九萬」的薪資單,看起來很驚人。但細看就知道:底薪其實只有二到五萬元,真正把薪水撐到九萬的,是大量的加班費、超時工時、和各種獎金堆上去的結果。
換句話說:這不是高薪,是把健康賣掉換來的薪水。很多司機也說得很白:「不加班就養不起家,加班了就養不起身體。」那這是一份「安全」的職業嗎?對司機不是,對乘客更不是。
我們是否該考慮推動
- 提升待遇,讓「不靠爆肝也能活」成為可能;底薪提高,加班依賴降低。讓司機不用犧牲健康才能有正常收入。
- 向軍公教看齊,提供心理支持,而不是要司機壓著情緒上線;至少應該有定期心理諮商,或能求助的管道。
- 政府監管合理排班和保障休息,保證司機有吃飯、上廁所的權利。
司機開的不是車,是整車人的人生。我們把安全交給他們的那一刻,我們應該要確保他們的身心狀況是穩定的、健康的。如果他們的疲勞、情緒、心理狀態沒有被看見,那危險永遠存在於下一個紅綠燈前。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