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9 月 3 日舉行的抗戰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80 週年閱兵中,中國首次公開展示兩款體量堪比中型戰鬥機的制空型無人機。觀察者網形容,這標誌著中國在無人戰鬥機領域已邁向高性能化,直接挑戰美國空軍的「協同作戰飛機」(CCA)計畫。

其中一款新型無人機採用菱形主翼設計,取消垂尾,機頭下方配置類似殲-20 的光電瞄準系統(EOTS),進氣道則沿用殲-10C 成熟的 DSI 技術。另一款則採用蘭姆達翼型,並搭載近似 F-22 的 CARET 進氣道。從外觀與細節來看,外界認為這些機型並非實驗性縮比模型,而是按照第六代機標準打造的實戰平台。其機體尺寸已超越巴基斯坦「梟龍」戰機,與殲-10 接近,推測最大起飛重量在 10 噸級。

全站首選:(影)葡萄牙里斯本知名地面纜車「榮耀升降機」脫軌!至少15死18傷

觀察者網指出,這種設計意味中國正將無人機推向中型戰鬥機水準,不僅可掛載空對空與對地武器,也具備遠程航程與獨立作戰能力,甚至可能發展超音速巡航與高強度機動。相比之下,美國空軍正在推進的 CCA 計畫,以 YFQ-44A 為例,僅為 2.2 噸級小型平台,使用商用級別發動機,設計理念是低成本、可消耗的「忠誠僚機」,難以承擔真正的制空作戰。

美國無人機 YFQ-44A 製作目的為低成本「忠誠僚機」。 圖:翻攝自觀察者網

分析認為,中美兩國在無人機戰略選擇上路線分歧顯著。美方因受制於 F-35、B-21、F-47 等昂貴專案的預算壓力,只能押注於低成本僚機路線;中國則在強烈的地緣壓力與完整產業鏈支持下,同時發展低端與高端無人戰機,企圖建立自成體系的「有人—無人混合」制空力量。

觀察者網評論稱,中國無人制空機的出現,意味在未來五到十年內,中美在無人空戰能力的差距可能會拉大,美國 CCA 雖能大量服役,但終究只是「砲灰型」平台;中國則已經完成從低階僚機到高端制空機的完整布局。

中國 93 閱兵亮相 4 款新型無人機,顯示中國在高階無人機的技術領先。   圖:翻攝自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