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家傳統及網路媒體今(1)日在「九一記者節」成立「台灣網路新聞自律聯盟」,會場也邀請廣告商、網路廣告業者。他們在六大宗旨裡也提出,他們積極與平台與廣告產業對話,倡議以「遵循自律原則、具透明更正機制的媒體」作為優先排序與投放對象,讓專業品質與商業誘因對齊。提升優質內容的能見度與經濟永續性,帶動更多媒體加入自律,擴大外溢效應。

「台灣網路新聞自律聯盟」今日成立,除了參與的媒體代表、政府官員、監察委員,也邀請廣告業者及網路廣告業者出席。

精選報導:23家媒體成立「網路新聞自律聯盟」:接受讀者申訴、會把政府伸進來的手剁掉

聯盟在成立背景說明,面對台灣閱聽生態快速網路化,新聞產製與傳播高度依賴平台與演算法,內容為了競逐點擊與停留時間,標題聳動、真假資訊混雜的現象日益常見。現行監管難以及時、全面涵蓋跨平台、跨境與高速流通的數位場景,新聞專業價值與民主公共討論因而承受新的壓力與風險。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倡議以「新聞媒體自律」作為務實且可持續的補位機制,結合媒體內部治理與公民外部監督,建立可長期運作的自律聯盟。

他們表示,閱聽行為的結構性轉變。網路已成為多數人的新聞人口,資訊獲取亦由過去的訂閱邏輯轉向由演算法驅動的串流形式,受眾在多平台之間分散、切換快速。碎片化、去中心化的接觸方式,要求新聞在速度與精準之間取得新平衡,挑戰傳統把關機制。

對於流量驅動帶來的品質拉扯,他們表示,平台演算法的強化,使得內容生產者被追迎合點擊、即時與情緒化表述。於是,標題化、斷章取義、未經充足查證的內容更容易擴散,專業與倫理的內部規範若缺乏外部支持與同儕壓力,難以長期自我維持。

對於監管與治理的「灰區」與落差,他們表示,數位內容跨平台、跨境流通,傳統以單一媒體為單位的監理框架,在速度、範圍與管轄上都面臨限制。既有的申訴與更正流程多為各家媒體各自為政,標準不一、透明度不一,難以形成一致、可預期的社會期待與專業底線。

對於新技術加劇的資訊風險與倫理挑戰,他們表示,生成式 AI快速導入採編與內容製作鏈,從草稿撰寫、影像合成到標題優化皆可能涉人;若缺乏使用準則與標示規範,將放大誤導風險。而特定敏感議題亦牽涉程序正義與個資保護,亟需跨界共識與操作指引。

他們也指出,產業內部的資源壓力與外部信任下滑,在收人結構轉型與人力緊縮下,個別媒體即便有心強化把關,也常面臨資源與誘因失配。因此,高品質報導未必換得足夠能見度與商業回報,長期下來造成專業疲弱、信任流失,影響民主社會的事實基礎。

他們說明,該聯盟由公共媒體、族群媒體、傳統商業媒體與網路原生媒體共同參與,串聯台少盟、媒體改造學社、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勵馨基金會、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等公民團體與台大新聞所副教授詹怡宜、台師大大傳所教授陳炳宏、政大廣電系教授黃蕨威、輔大新聞系教授陳順孝、世新性別所教授李佩雯等多位學者專家,形成跨界協作。

聯盟已陸續完成並通過「台灣網路新聞自律聯盟組織章程」、「台灣網路新聞自律聯盟自律委員會運作細則」、「台灣網路新聞自律聯盟諮詢委員會運作細則」等制度化文件之研擬,並經3次籌備會議、6次工作會議逐步凝聚「網路新聞自律原則」共識;同時啟動網站與申訴系統建置,預定於9月1日成立記者會向社會公開展示。

他們希望,透過自律原則、申訴更正與多方治理的組合拳,聯盟期望提升新聞品質與公信力,讓優質內容獲得更好的能見度與商業支持;公眾亦可透過申訴與開放資訊參與監督與學習,提升媒體識讀。這將成為新聞產業自我更新的助力,亦強化台灣民主韌性與公共討論品質的長期工程。

另外,他們也接櫫「台灣網路新聞自律聯盟」宗旨:

本聯盟以「自律守護公共討論,讓好新聞被看見」為核心宗旨。面對閱聽生態快速網路化與演算法驅動的內容競逐,我們結合媒體內部治理與公民外部監督,建立多方治理平台,並透過制度化的自律原則、透明的申訴與更正機制,以及跨界協作,提升新聞品質與公信力,強化民主社會的事實基礎。

一、以自律提升新聞品質與公信力,鞏固事實基礎
聯盟主張以新聞自律做為第一線解方,由參與媒體自我訂定並遵循共同的專業規範,主動落實查證、更正與標示義務,讓報導回到可驗證的事實與清楚的來源呈現。藉由公開透明的流程提升外部信任,降低錯誤與誤導資訊對公共討論的干擾。

二、建立跨界合作的多方治理平台
聯盟匯聚公共與族群媒體、傳統商業媒體、網路原生媒體,以及公民團體與學術界,形成平等對話與集體審議的場域。政策與原則的形成,採開放參與、證據導向與共識決策,並重視不同規模、不同型態媒體的現實需求,讓規範既具專業性也具可行性。

三、制定並落實《網路新聞自律原則》
聯盟以《網路新聞自律原則》為行動指南,涵蓋事實查證、錯誤更正、生成式AI使用與標示、性別暴力事件處理以及國民法官相關報導規範等面向。原則不僅是宣示,更配套落地做法。聯盟透過建立內部稽核與同儕檢視、提供教材與工具、舉辦工作坊與訓練,並定期檢討與更新,以回應技術與產業環境的快速變動。

四、建置新聞申訴系統與更正機制
聯盟推動「新聞申訴系統」,讓民眾以最簡便的方式提交意見或疑義,案件由聯盟會員與專家以集體審議處理,並要求回覆理由與處置結果。透過可追蹤的流程與公開的統計報告,促進媒體快速、負責地進行更正或補充說明,形成良性的問責文化。

五、與資訊生態系利害關係人對齊,擴散自律效應
聯盟積極與平台與廣告產業對話,倡議以「遵循自律原則、具透明更正機制的媒體」作為優先排序與投放對象,讓專業品質與商業誘因對齊。此一對齊機制可同時提升優質內容的能見度與經濟永續性,帶動更多媒體加入自律,擴大外溢效應。

六、推動媒體識讀教育與公民監督
聯盟將申訴與更正制度視為公民參與的入口,並與教育與民間團體合作,推出面向社會大眾與校園的媒體識讀教材與活動,提升辨識、查證與理性討論的能力。藉由公民與媒體的共同學習,逐步修復資訊生態的信任與韌性。

23家傳統及網路媒體今(1)日在「九一記者節」成立「台灣網路新聞自律聯盟」   圖:林朝億/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