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近年在軍艦維修進度上面臨挑戰,部分艦艇因等待時間過長而引發外界討論。根據《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8 月 7 日的報導,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博伊西號」(SSN-764)自 2015 年停泊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廠以來,維修計畫一再延誤,預計最早要到 2030 年才能完成,意味著整個修復過程將歷時約 15 年。

報導指出,延誤原因包括造船廠管理效率低、乾船塢資源不足,以及熟練工人數量逐年減少。這使得美國海軍在近年與印度多家大型造船廠簽署合作協議,將部分艦艇的維修工作外包至海外。

持續更新:(影)一個左滿舵、一個右滿舵「互撞」! 中2船想「夾擊」菲艦卻自撞 360度還原現場

延誤原因包括造船廠管理效率低、乾船塢資源不足,以及熟練工人數量逐年減少。 圖:翻攝自馬妍

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GAO)在此前調查中也發現,部分承包商在作業延遲或品質不達標時,缺乏有效的問責機制,海軍監管與罰則執行不足,導致一些維修項目進度緩慢。例如在維修「維克斯堡號」巡洋艦時,聲納整流罩的修復多次失敗,影響了艦艇的重新部署。

根據統計,美國海軍目前維修積壓天數已超過 4,000 天,多艘艦艇等待期長達數年。與此同時,中國造船廠在 2015 年至 2025 年間,完成了多艘驅逐艦的大規模維修與升級,同時保持新艦建造速度,形成對比。

中國造船廠在 2015 年至 2025 年間,完成了多艘驅逐艦的大規模維修與升級,同時保持新艦建造速度,形成對比。圖為福建號航母。 圖:翻攝自 騰訊網 地球村談資

專家指出,美國造船業在二戰後曾擁有數百家船廠,但隨著戰爭結束與產業轉型,相關就業人數由 1950 年代的 17 萬人減至目前約 4 萬人,能建造大型軍艦的船廠僅剩 6 家,且平均工人年齡偏高,技術斷層與設備老化問題嚴重。

分析認為,如果無法有效改善造船與維修效率,美國海軍在長期大規模衝突中可能面臨艦艇可用數量下降的風險。外包至印度等國雖能在短期內紓解壓力,但從根本上仍需提升本土造船業的產能與管理水平。

分析認為,如果無法有效改善造船與維修效率,美國海軍在長期大規模衝突中可能面臨艦艇可用數量下降的風險。   圖:翻攝自U.S. Navy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