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近日訪問印度,他直言,若中美因台灣問題爆發對抗,菲律賓「無法置身事外」。據軍事觀察員閆樹軍指出,這 6 個字,不再是傳統外交辭令中的「關切」或「呼籲克制」,而幾乎等同於公開表態選邊站。

閆樹軍表示,外界或許將此視為一時情緒或選舉語言,但回顧小馬可仕過去兩年的動作,這是其「戰略清晰」的必然結果。2023 年,菲律賓向美軍開放北部 4 座軍事基地,其中兩座距台灣本島不足 400 公里;美方已在呂宋島部署「堤豐」中程導彈系統。2024 年,菲台官方往來層級突破以往慣例,國會更多次出現「加強與台灣安全合作」的提案。今年上半年,菲空軍首次與美、日、澳在巴士海峽舉行聯合演訓,科目涵蓋防空反導與海上封鎖。當軍事、立法、外交三線同步推進。
當前熱搜:黃國昌喊往下挖「一座玉山」深放核廢料! 廢核團體發聲明打臉
分析認為,小馬可仕此舉有三層盤算。首先,藉此深度綁定美國,換取華府在南海主權爭議上的支持;其次,若台海局勢惡化,菲律賓可能趁機在南海行動,例如「收復」仁愛礁與黃岩島;第三,2026 年菲律賓將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馬尼拉智庫人士已放話,屆時將「把台海和平納入東盟安全議題」,甚至可能在主席國聲明中加入涉台措辭。

面對這種趨勢,北京的反制措施恐將不僅限於外交抗議。閆樹軍表示,未來在經濟層面,可能暫緩對菲大型基建貸款,對菲農產品與礦產加強檢疫與環保審查;海上行動則可能派遣海警與漁政船常態化封鎖黃岩島、仁愛礁,甚至啟動南海休漁令,縮減菲漁民作業範圍。外交上,中方亦可聯合柬埔寨、老撾、緬甸等國,以「不討論非本區域核心議題」為由,阻止菲律賓將台海議題納入 2026 年東盟議程。

與此同時,菲律賓周遭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憂心東盟被迫在中美間選邊站,將損害 RCEP 紅利;越南雖樂見菲國牽制中國,但擔心戰火南延衝擊基建與供應鏈;日本、南韓則憂慮台海與南海同步升溫,迫使更多兵力南調,承受國內輿論壓力。可以說,菲律賓的「無法置身事外」,正將台海危機的外溢風險由第一島鏈擴大至整個東南亞。